门隅
在今西藏南部。西界不丹,东界珞渝,南邻印度。藏语意为山谷之地。门隅是藏族对门巴族居住区的称呼。五世达赖时派遣梅惹喇嘛对门隅行使政教统治,划分三十二个错、定(行政区划通名)。有勒布四错、邦金六定(定比错稍小)、达巴八错、降喀四错、扎南六错、打隆四错。1951年门隅南部先后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在今西藏南部。西界不丹,东界珞渝,南邻印度。藏语意为山谷之地。门隅是藏族对门巴族居住区的称呼。五世达赖时派遣梅惹喇嘛对门隅行使政教统治,划分三十二个错、定(行政区划通名)。有勒布四错、邦金六定(定比错稍小)、达巴八错、降喀四错、扎南六错、打隆四错。1951年门隅南部先后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在今四川云阳县东高坪乡 (故陵场)。《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东为落牛滩,径故陵北,江侧有六八坟。庾仲雍曰: 楚都丹阳所葬,亦犹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为名也,有鱼复尉戍此。” 此故陵,据任乃强 《华阳
明置,在今贵州石阡县东北。《清一统志·石阡府》: 凯料关 “在府城东南,去镇远府九十里”。
隋开皇十年 (590) 置,属合州。治所在今广东湛江市西南湖光镇西旧县村。《舆地纪胜》 卷118雷州遂溪县引 《元和志》: 铁杷县 “以县西铁把水以为名”。大业三年 (607) 属合浦郡。唐武德四年(
又名龟龙山。在今广东恩平市西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恩平县:龙鼍山在“县西二十里。亦名大人山,又名鼍山。高三百余丈,周七、八十里。中有龙潭,俗名圣水,东有穴清泉泻出,名曰水磜。旁有紫霞洞,
在今广东潮安县北。《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海阳县:产溪“在府北九十里。东南流,会于韩江”。
在今广东惠州市城西。《舆地纪胜》卷99惠州:苏公堤“在丰湖之左岸。绍圣间,东坡出上所赐金钱筑焉”。
明置,在今山西沁源县西北棉上村。明洪武四年 (1371) 置巡司于此。
即牛田市。今福建福清市东南二十八里龙田镇。
即今西藏乃东县。原西藏地方政府设乃东宗。“乃东”,藏语意为象鼻山尖前。1960年改设乃东县。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乃东。1960年撤销,改置乃东县。
即邹峄山。亦作驺山、邾峄山。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二十里。《水经·泗水注》:“漷水又径鲁国邹山东南,而西南流。《春秋·左传》所谓峄山也。邾文公之所迁,今城(按指邹县旧治)在邹山之阳。……山东西二十里,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