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山
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北三十里。《水经·渭水注》: “雍水出雍山。” 秦置雍县,因水为名。
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北三十里。《水经·渭水注》: “雍水出雍山。” 秦置雍县,因水为名。
即今湖南邵阳市南檀江。《水经·资水注》:云泉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西北流径邵阳南, 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 谓之邵阳水口”。
在今湖北钟祥市西南。《清一统志·安陆府》:李家市城“在钟祥县西南。相传五代时高氏筑”。
唐天宝元年 (742) 改盩厔县置,属京兆府。治所即今陕西周至县。至德二年 (757) 复为盩厔县。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盩厔县置,治今陕西省周至县。属京兆府。至德二载(757年)复为盩厔县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 (981) 析晋江县北乡地置,属泉州。治所在今福建惠安县东北龙窟岭下。后徙螺山之阳,即今治。元属泉州路。明、清属泉州府。1913年属福建南路道。1914年属厦门道。1928年直属福建
元置,即今福建古田县南旧水口。明改为驿。
十六国后赵石勒置,属咸阳郡。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窑店镇北。北周建德中移治今泾阳县,为咸阳郡治。隋开皇三年(583)并入泾阳县。古县名。十六国后赵石勒置,治今陕西省泾阳县。前秦属咸阳郡。北周建德中为咸
明置,属邵阳县。在今湖南新邵县西北四十里巨口铺乡。
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改江都国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辖境相当今江苏扬州、邗江、江都、高邮、宝应、金湖等市县地。东汉建武十八年(42)改为广陵郡。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析
在今湖南华容县南五十里。《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二年(551),湘东王绎遣胡僧佑援巴陵,与侯景将任约遇于芊口,僧祐“潜引兵至赤沙亭”。胡注:赤亭城“三面临水,即胡僧祐所据”。唐杜佑《通典·州郡部》 巴
即昆山。在今上海市松江县(松江镇)西北二十三里。南朝梁时设昆山县于其北。唐天宝中因置华亭县,昆山县移治西北马鞍山下。后马鞍山习称昆山,此山遂名小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