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青草湖

青草湖

①在今安徽望江县东北四十里,为武昌湖东半部。《方舆纪要》 卷26望江县 “漳湖” 条下: 武昌湖 “又东十里为青草湖,相接者曰白上湖,会上流诸水,其涨弥天,又东北汇于漳湖,导流为埭沟河,达府西皖口入江”。

②亦名巴丘湖。在今湖南洞庭湖东南部。《水经·湘水注》: “湘水自汨罗口,西北径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 《初学记》 卷7引盛弘之 《荆州记》: “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湖南有青草山,因以为名。” 《方舆胜览》 卷29岳州: 青草湖 “一名巴丘湖。北洞庭,南潇湘,纳汨罗之水,自昔与洞庭并称”。


(1)古湖名。(1)在今安徽省望江县西北。东与白土湖相连,南通武昌湖。今湮废。(2)又称巴丘湖。在今湖南省洞庭湖东南部,为湘江所汇。一说因湖南省有青草山得名;一说冬春水涸,此湖先干,青草生焉,故名。《资治通鉴》: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围台城,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援军止于青草湖不进,即此。唐、宋时湖周二百六十五里,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水涨时则与洞庭湖相连,故杜甫《夜宿青草湖》诗有“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句。唐时亦称洞庭湖为青草湖,见《初学记》卷七地部下湖一《叙事》。(2)今湖名。在台湾省新竹县南。为拦截客雅溪而成的人工湖。丘陵环绕,中有小岛,湖形狭长弯曲。青山碧水,既具灌溉之利,亦为泛舟垂钓佳处。环湖附近有孔明庙、灵隐寺、法王寺、清泉寺、极乐殿、纳骨塔寺,尤以灵隐寺建筑占地较广,景物秀丽。游人到此,有置身杭州西湖之感。


猜你喜欢

  • 上阿拉克硕土司

    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西与杂多县交界处,子曲河南北两岸。乾隆《西宁府新志》卷19“塞外贡马番族”中,有“住牧达尔熊地方上阿拉克硕族”。清末与下阿拉克硕土司合

  • 口村 即今安徽歙县西北富资河东岸丰口。清乾隆《歙县志》卷1 《都鄙》有丰口村。

  • 洪集

    亦作洪家集。即今安徽霍邱县南洪集镇。清乾隆 《六安州志》 卷3: 洪家集在 “州西南七十里”。

  • 文成山

    亦和文城山。在今四川阆中市东。《方舆纪要》卷68保宁府阆中县:文成山在“府东三十里。峰峦耸列,林木葱箐,一峰突出,上有张道陵元都台”。

  • 延安府

    北宋元祐四年(1089)升延州置,治所在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延安、甘泉、延长、延川、安塞等市县地和延河、大理河上游流域。元改为延安路,辖境有所扩大。明复为延安府,属陕西布政使司。清属

  • 阳明滩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位于礼乐滩的南缘,西距安塘礁22海里。是一珊瑚礁。1935年公布名称为北拚素崩那礁。1947年改名阳明滩,以纪念明朝理学家王阳明而命名。

  • 陕县

    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恒农郡。西晋属弘农郡。北魏为弘农郡治。后改为北陕县。北周复改为陕县,为崤郡治。隋开皇初为陕州治。大业三年(607) 改属河南郡。义宁

  • 卫南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楚丘县,寻改为卫南县,属滑州。治所在楚丘城(今河南滑县东)。《寰宇记》卷57:“在卫之南垂,故以名县。”大业初属东郡。唐属滑州。仪凤初移治今滑县东北古黄河南岸。永昌初还治楚丘城

  • 高鸡寨

    在今湖北兴山县东北。明置巡司于此。

  • 泸溪桥

    在今福建南安市北。元至顺间 (1330—1332) 置泸溪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年 (1387)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