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静安寺

静安寺

在今上海市静安区西南部,南京西路、华山路口。相传三国吴赤乌年间创建。原名沪渎重元寺,寺址在旧吴淞江下游沪渎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改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 (1216) 迁芦浦之沸井浜畔,即今址。今静安区即因静安寺而得名。


(1)古迹名。在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相传三国吴赤乌年间创建,初名沪渎重元寺。唐改名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名静安寺。原在(苏州河)北岸,因江潮泛滥,危及寺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移建芦浦沸井浜畔。元、明以后,屡修屡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元人有所谓“静安八景”,即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虾子潭、涌泉、绿云洞、沪渎垒及芦子渡,历代题咏甚多,今均湮没。涌泉即沸井,俗称海眼,清末筑石栏,题曰“天下第六泉”。寺内尚有“云汉昭回之阁”石刻,是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光宗赵惇当太子时为学士钱良臣之藏书阁所题,阁毁后移于寺内。1984年修复,重建大雄宝殿,内有国内最大的玉佛,高3.87米,宽2.6米,重11吨。2003年12月山门(天王殿)改建竣工。依宋代“营造法式”设计,上、下两层,高12米,宽19.6米,底下一层采用花岗石料,上面一层为歇山式单檐古建木结构,采用柚木制成。汉白玉栏杆上雕有静安寺寺徽。(2)区片名。在上海市静安区西南部。大致范围:乌鲁木齐北路以东、常德路以西、北京西路以南、延安中路以北的一片地区。南宋嘉定前,这里称西芦浦沸井浜,自嘉定九年(1216年)古刹静安寺由沪渎迁此后,渐称今名。清同治元年(1862年)辟建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十一年始创静安寺庙会后,逐渐形成人口稠密、商业繁盛地区。为市区主要商业中心和交通要道之一。定为静安寺文化旅游区。有静安寺、静安公园等。

静 安 寺


猜你喜欢

  • 西光城

    在今河北东光县西三里。《寰宇记》卷68东光县:“西光城,《隋图经集记》曰:后魏孝昌三年,葛荣略其地,对东光筑城以据之,故名。”清光绪《东光县志》卷1:“按,今邑西虽无城形,而地多冈阜,想即当年遗址。”

  • 玉谿馆

    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宋敏求《长安志》卷16蓝田县:“玉谿馆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入商州路,俗曰硙子平。”

  • 南舞县

    北魏太和十三年 (489) 置,属郢州。治所在今河南叶县南。十八年 (494) 属南中府。东魏天平初属南安郡。西魏废。

  • 李钢堡

    明置,属宁夏前卫。即今宁夏贺兰县北立岗镇。清设把总驻防。民国时,名李哥铺。

  • 鸡街

    ①即今云南个旧市东北鸡街镇。个碧铁路经此。②在今云南武定县南七十里,接富民县界。清有把总驻防。集镇名。(1)在云南省西畴县北部。鸡街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940。旧时以逢十二生肖鸡、兔日赶集得名。产

  • 破河站

    元置,在今湖北宜城市东璞河镇。

  • 卑沙城

    即卑奢城。在今辽宁大连市东北大黑山古城。《资治通鉴》: 唐贞观十九年 (645),“张亮帅舟师东莱渡海,袭卑沙城。其城四面悬绝,惟西门可上。程名振引兵夜至,副总管王文度先登,五月,己巳,拔之”。又作卑

  • 竹格渚航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镇淮桥西。唐许嵩《建康实录》卷6:东晋太宁二年(324),王敦将沈充、钱凤犯建康,“分军从竹格渚济水”,至宣阳门。

  • 唐安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蜀州置,治所在晋原县 (今四川崇州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崇州、新津等市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蜀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蜀州置,治今四川省崇州市。乾元元年(758年

  • 即铁。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十里。《公羊传》 作 “栗”。古邑名。又作铁。春秋卫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北。《公羊传》哀公二年(前493年):“晋赵鞅帅师及郑轩达帅师战于栗。”即此。参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