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城县
五代唐改须昌县置,为郓州治。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西北十五里。北宋咸平三年(1000) 移治今东平县西南州城镇。宣和元年 (1119)为东平府治。元为东平路治。明初为东平府治。洪武七年 (1374) 改为东平州,省须城县入州。
古县名。五代唐避其先李国昌名讳,改须昌县置。治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为郓州治。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徙治今东平县。为东平府治,元为东平路治,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降为东平州治。明洪武七年(1374年)省入东平州。
五代唐改须昌县置,为郓州治。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西北十五里。北宋咸平三年(1000) 移治今东平县西南州城镇。宣和元年 (1119)为东平府治。元为东平路治。明初为东平府治。洪武七年 (1374) 改为东平州,省须城县入州。
古县名。五代唐避其先李国昌名讳,改须昌县置。治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为郓州治。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徙治今东平县。为东平府治,元为东平路治,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降为东平州治。明洪武七年(1374年)省入东平州。
在今广东化州市北境。《方舆纪要》卷104化州:门村山砦“在州境。《志》云:州境瑶山凡五十有一,向皆分兵戍守”。
在今江西星子县北四十五里。宋孔武仲《吴章岭》诗:“庐山北转是吴章,岩草纷纷静有香。”
①在今山西朔州市东。《资治通鉴》: 唐武德六年 (623),突厥颉利可汗攻马邑,高满政出兵御之,“上命行军总管刘世让救之,至松子岭,不敢进,还保崞城”。②在今山西和顺县东北。《清一统志 ·辽州》:松子
①在今广东增城市西南。《新唐书·地理志》 南海县:“有赤岸、紫石二戍。”《元和志》卷34南海县:赤岸戍“在县东百里”。②在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西北。《水经·河水注》:“大河又东径赤岸北,即河夹岸也。”
在今贵州惠水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21上马桥长官司: 高洞山 “在司北二里”。
①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北二十五里,北接宣州市界。《方舆纪要》卷28宁国县“旗鼓山”条下:通灵峰“南去县二十五里。上有鸡冠石,绝顶宽平,泉出龙湫,下为溪流环绕,与旗鼓诸山,并为县北屏障”。②在今浙江杭州市西
在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东北楚河南岸。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13伊犁西路: 和尔衮 “在吹郭勒下流南岸,东傍支河,西连沙碛”。
①春秋吴邑,后属楚。即今江苏丹阳市。《方舆纪要》卷25丹阳县:“本楚之云阳邑,秦曰曲阿县。”《清一统志·镇江府》 亦谓丹阳县为“战国楚云阳邑”。②战国秦邑。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四十里前头村北。《史记·秦
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七十里。《晋书·姚泓载记》:“并州、定阳、贰城胡数万落叛泓,入于平阳,攻立义姚成都于匈奴堡。”《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十二年(416)胡三省注:“此匈奴种落相率保聚之地,因以为名。”《方
在今广东顺德市北赤花村,东临番禺市界。清咸丰《顺德县志》卷5:津渡有“赤花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