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林寺
①在今天津市蓟县北二里。清 《日下旧闻考》卷114引 《盘山志》: 香林寺 “翁同、鹅泉流峙左右,蓟亭之胜概也”。又引明冯有经 《重修香林寺碑略》称: 香林寺 “创自汉,缮于唐,迨明正统尝葺治焉”。
②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隅太平门内。始建于南朝梁,旧址在今江宁县东南湖熟镇。明洪武元年(1368) 始迁入南京城内,取名兴善寺。清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康熙帝南巡,改名香林寺。
③在今云南建水县东北二十里。《清一统志 ·临安府》: 香林寺 “元时建。为郡中名胜”。
①在今天津市蓟县北二里。清 《日下旧闻考》卷114引 《盘山志》: 香林寺 “翁同、鹅泉流峙左右,蓟亭之胜概也”。又引明冯有经 《重修香林寺碑略》称: 香林寺 “创自汉,缮于唐,迨明正统尝葺治焉”。
②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隅太平门内。始建于南朝梁,旧址在今江宁县东南湖熟镇。明洪武元年(1368) 始迁入南京城内,取名兴善寺。清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康熙帝南巡,改名香林寺。
③在今云南建水县东北二十里。《清一统志 ·临安府》: 香林寺 “元时建。为郡中名胜”。
即今安徽望江县西南杨湾镇。1939年10月,日军一二○联队在此制造了“杨湾惨案”。首先将这里的几个小村计五十三户团团围住,然后放火烧屋。其中,在三房屋村将三十多人用绳索绑在一起,推进茅草屋放火焚烧;在
①隋开皇六年 (586) 置,属恒州。治所在今河北行唐县西北四十里上滋洋乡。因在滋水之北而得名。大业初属常山郡。唐武德五年 (622) 废。②明成化七年 (1471) 改嵫阳县置,为兖州府治。治所即今
即今河北青县北二十里马厂乡。清初为一小村落,光绪初置军营于此,遂为驻兵之地。民国《青县志》卷1:马厂“屹峙新减河与卫河交会之冲。东通渤海,北达津沽……地势雄壮,国防军驻之,北门锁钥也”。1917年清宣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东燕县置,属滑州。治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三十五里。大业初属东郡。唐属滑州。金属卫州,徙治华里店 (今延津县北胙城乡)。贞祐五年 (1217) 徙治宜村 (今延津县胙城西),
在今西藏比如县西北下秋卡、果曲一带。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世称藏北民户为纳书克等三十九族(《卫藏通志》卷15载三十九族之名)。
①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彭原县(今甘肃西峰市北彭原乡)。辖境相当今甘肃西峰市地。贞观元年 (627) 废。②唐贞观七年 (633) 改羁縻洪州置,属松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后废
①西山分支。在今北京市海淀区。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3“玉泉山”条:“山以泉名。泉出石罅间,潴而为池, 广三丈许, 名玉泉池。……池东跨小石桥,水经桥下,东流入西湖,为京师八景之一,曰玉泉垂虹。”群泉
在今浙江瑞安市东北梅头镇。《方舆纪要》卷94瑞安县: 梅头寨在 “县东五里。有海口,为戍守要地。明初置巡司于此”。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契丹》:“以其所居为上京,起楼其间,号西楼;又于其东千里起东楼,北三百里起北楼,南木叶山起南楼,往来射猎四楼之间。”西楼为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或
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十五里益门乡。《方舆纪要》 卷55宝鸡县: 益门城,“元末李思齐筑以备川蜀,城西据益门山,因名。明初徐达取汉中,自长安引兵屯益门,遣傅友德南出褒斜是也。今为益门镇,向设巡司戍守”。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