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鹤楼

黄鹤楼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西部山巅。三国吴黄武二年 (223) 建。为夏口城防御之瞭望楼。《南齐书·州郡志》: “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边江峻险,楼橹高危,俯临沔、汉。” 《元和志》 卷27鄂州: “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诗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方舆胜览》 卷28鄂州: 黄鹤楼 “在子城西南隅黄鹤山上。此楼因山得名,盖自南朝已著矣”。历代屡有兴废。今楼兴建于1981年,现已辟为黄鹤楼公园。


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蛇山西端山巅。相传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创建,初建于黄鹄矶头,屡毁屡修。据六朝和唐代文字记载,宋、元、明各代绘画及清末所摄照片,昔日黄鹤楼,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传说有辛氏在此卖酒,一道士常来酌饮,辛氏不收酒资,道士走时用橘皮在壁上画一黄鹤说:“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辛氏因此致富。越十年,道士复来,取笛鸣奏,黄鹤下壁,道士跨鹤直上云天,辛氏即建此楼等等。历代不少名人到此摹景抒怀,尤以唐人崔颢题《黄鹤楼》一诗,更名闻千古。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又焚毁,仅存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时之铸铜宝顶。1981年重建,1985年竣工。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主楼矗立崇台上,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占地1200平方米,由72根砥柱支撑,高51.4米。外观五层,内为十层。顶层四面檐下,各悬大幅匾额,正面题“黄鹤楼”,其余三面分别题“楚天极目”、“南维高拱”、“北斗平临”。所有屋面皆覆以琉璃瓦,辉煌璀璨。

黄 鹤 楼


猜你喜欢

  • 陆泽县

    唐先天二年(713)置,为深州治。治所在今河北深州市西旧州村。北宋雍熙四年(987)废。古县名。唐先天二年(713年)析饶阳、鹿城二县置,治今河北省深州市西南旧州。为深州治。北宋雍熙四年(987年)省

  • 梁榆水

    即今山西和顺县南梁余河。源出山西和顺县西北石猴岭,东南流入清漳水。《水经· 清漳水注》: 梁榆水 “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源,……其水左合北水,北水又东南入于清漳”。

  • 渠河

    一名郎溪。又名芙蓉江。即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东渠水。《舆地纪胜》 卷72靖州: 渠河“源出佛子坡,与广西分界。下合众流,环州城会于郎江”。

  • 会昌县

    ①唐景云元年(710)改武隆县置,属幽州。治所即今河北永清县。天宝元年(742)改名永清县。②唐天宝三年(744)析新丰、万年二县置,属京兆府。治所即今陕西临潼县。因县境有会昌山得名。七年(748)改

  • 龙回关

    唐末置,在今湖南长沙县东南四十五里。《新唐书·邓处讷传》:“会刘建锋、马殷兵至,攻澧陵,处讷遣邵州豪桀蒋勋、邓继崇率兵三千断龙回关。”即此。在今湖南省长沙县东。《资治通鉴》:唐乾宁元年(894年),刘

  • 合蔡镇

    北宋置,属巨野县。在今山东郓城县西南。《宋史·河渠志四》:“五丈河下接济州之合蔡镇,通利梁山泊。”

  • 商、周时国。《汉书·地理志》 鲁国薛:“夏车正奚仲所国,后迁于邳。”故又称下邳。故址在今江苏睢陵县西北古邳镇东三里。《左传·昭公元年》:“夏有观、扈,商有姺、邳。”邳即邳国。秦于此置下邳县。(1)古邑

  • 义和县

    即和义县。在今四川威远县东北。一说在自贡市东北何家场。《方舆纪要》卷72威远县:义和废县“在县东南百里”。义和为和义之讹。

  • 安仁宫

    隋开皇十五年(595)置,在今陕西眉县东。《隋书·地理志》:扶风郡郿县有“安仁宫”。

  • 江都郡

    ①南朝梁改临江郡置,属南豫州。治所在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北齐改为齐江郡。②隋大业初改扬州置,治所在江阳县(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淮南江北地区及镇江、丹阳、句容,安徽天长、全椒、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