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川县

龙川县

①秦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二十里佗城镇。《汉书·地理志》 南海郡龙州县,颜师古注:“裴氏《广州记》云,本博罗县之东乡也,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隋开皇十一年(591)废。唐初复置,属循州。贞观初又废。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复以雷乡县改置,为循州治。治所在今龙川县西北。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为雷江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川县,十五年(1145)又移治今龙川县西南佗城。元至元十三年(1276)为循州路治,二十三年(1286)复为循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州废,改属惠州府。民国初属广东潮循道。1912年迁今治老隆镇。1920年直属广东省。

②北宋置,属羁縻武笼州。治所在今广西百色市东北龙川镇。元废。


在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北邻江西省。属河源市。面积 3077 平方千米。人口86.1万。辖30镇。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据《汉书·地理志》载,“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故名。秦置县,治今县西南佗城,属南海郡。汉仍之。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省入河源县。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废县。后重置,名雷乡县,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改雷乡复为龙川,移循州就县治。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龙川为雷江。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又称龙川县,仍为循州治。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为循州路治,后复为循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循州入惠州府,属惠州府。清仍之。1914年属潮循道,后县治由佗城迁此。1920年属广东省。1949年迁治老龙(今老隆镇),属东江专区。1952年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59年改属韶关专区,1963年复归惠阳专区。1970年属惠阳地区,1988年属河源市。属东江上游山地丘陵地形。地表起伏大,南端界山七目嶂海拔 1318 米,为县最高峰。东江河谷狭长曲折。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主产稻,并产甘薯、花生、大豆、黄麻、甘蔗。北部山地多竹、马尾松、杉、桉、樟、栎、荷木等林木;中部丘陵种油料作物和水果;南部地势平坦,是粮产区。盛产木材、毛竹、松香、柿饼、油桐、油茶、土纸、竹席。富水力资源。有煤、锰、铁、钨、磷、萤石、滑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工业主要有机械、冶炼、建材、造纸、化肥、水电、森工、矿泉饮料等。广东省枫树坝电站设此。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在此交会。205国道、龙江和和洋公路经过,梅隆铁路终点。东江通航。纪念地有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兴龙苏维埃政府旧址。名胜古迹有霍山、正相塔、下塔、越王井、越王庙、赵佗故城及坑子里新石器时代遗址。


猜你喜欢

  • 悦城乡

    即今广东德庆县东南八十里悦城镇。明洪武四年 (1371) 于此置悦城乡巡司。即今广东省德庆县东悦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巡检司于此。

  • 延庆县

    ①唐天宝元年(742)改白马县置,属安化郡(后改顺化郡)。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县东北四十里。乾元初属庆州。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废。②1913年置,属直隶省口北道。治所即今北京市延庆县。1914年属京兆

  • 大敦镇

    在今广东增城市西南东江北岸大墩村。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增城县图:县西南有大墩村汛。

  • 佑国军

    唐方镇名。文德元年(888)置,治所在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天祐元年(904)徙治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五代梁改名永平军。

  • 敦薨水

    即今新疆中部之开都河及孔雀河。《山海经·北山经》: 敦薨之山 “敦薨之水出焉,而西(东) 流注于泑泽”。《水经· 河水注》: 敦薨之水“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东南流注于敦薨之薮”。

  • 龙泉水

    ①即今山西石楼县东屈产河。源出县东南,西北流至县西九十里入黄河。《水经·河水注》:“(土军)县有龙泉,出城东南道左山下,……龙泉水又北屈径其城东,西北入于河。”②在今山东寿光市西南二十里。《方舆纪要》

  • 大川

    集镇名。在吉林省通化县西南部。大川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1880。清光绪初年建屯时,古树参天,俗称大树川,简称今名。201国道经此。

  • 溆浦

    又作序溪。在今湖南溆浦县南境,为沅江支流。《楚辞·九章·涉江》: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汉书·地理志》 作序溪。见“溆水”。

  • 旧店镇

    即今山东平度市东北六十六里旧店镇。清光绪《平度县志》卷2有旧店镇。在山东省平度市东北部。面积146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旧店,人口 1000。明洪武初年王、张等姓建村,后因水患迁河西岸,

  • 定远府

    元至元二十九年 (1396) 置,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东南一百里。明初废。元置,治今贵州省罗甸县东北。属八番顺元宣慰司。辖境相当今贵州省罗甸、惠水等县一带。明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