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泉县

龙泉县

①西魏置,属南乡郡。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南。北周废。

②唐武德四年(621)侨置,属云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南前、后九龙泉附近。八年并入临真县。

③唐乾元二年(759)析遂昌、松阳二县置,属括州(后改处州)。治所即今浙江龙泉市。《旧唐书·地理志》:龙泉县“以龙泉为名”。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剑川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县。元属处州路。明、清属处州府。民国初属浙江瓯海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1990年改设龙泉市。

④唐天宝元年(742)改上县置,为上郡治。治所即今陕西绥德县。乾元元年(758)为绥州治。北宋初入西夏,废。

⑤五代南唐升龙泉场置,属吉州。治所在今江西遂川县南二十里(旧名什善镇)。北宋明道三年(1034)徙治今遂川县,宣和三年(1121)改名泉江县。南宋绍兴初复为龙泉县。元属吉安路。明属吉安府。1914年改为遂川县。

⑥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龙泉坪长官司置,属石阡府。治所即今贵州凤冈县。1913年改为凤泉县。


(1)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上县置,治今陕西省绥德县。为绥州治。唐末、五代废。(2)古旧县名。(1)唐乾元二年(759年)由遂昌、松阳两县析置,治今浙江省龙泉市龙渊镇。属处州。元属处州路,明、清属处州府。1990年撤销,改设龙泉市。(2)五代周显德七年(960年)升龙泉场置,治今江西省遂川县。属吉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为泉江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复旧名。元属吉安路。明、清属吉安府。1914年因与浙江、贵州两省龙泉县重名,改名遂川县。以境内有遂水而得名。(3)元置龙泉坪长官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改为龙泉县,治今贵州省凤冈县。明、清属石阡府。1914年因与浙江、江西两省龙泉县重名,改名凤泉县。


猜你喜欢

  • 它漏河

    ①即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境之洮儿河。《新唐书·黑水靺鞨传》:粟末部“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②亦作他漏河。指今黑龙江省西部之嫩江。《新唐书·黑水靺鞨传》:粟末部“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

  • 梅林河

    即今晏家河。在今河南新县和光山县境。《方舆纪要》 卷50光山县: 梅林河 “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县南百里之金泉山,东北流,会官渡水入淮”。

  • 三交县

    唐贞观五年(631)置,属羁縻麟州。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东境。后废。

  • 米仓县

    1942年由临河县析置,属绥远省。治所在三道桥(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三道桥镇)。1953年改为杭锦后旗。旧县名。1942年由临河县西部三、四两区析置。治三道桥(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三道桥)。1953年撤销

  • 开栅堡

    即今山西文水县东北开栅镇。《清一统志·太原府二》:开栅堡“在文水县北二十五里开栅镇,接交城县界。周四里, 其半为文峪水所啮毁”。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置,即今山西省文水县北开栅镇。原堡周四里,清

  • 艾河

    即今辽宁东辽河上游部分。明《全辽志》卷1:艾河在“城(开原老城)东北二百五十里。源出那丹府,西流至黑咀(山)与土河会,别名辽海”。

  • 抚冥镇

    北魏北境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镇)东南十六里土城子古城。《魏书·高祖纪》:太和十八年(494)八月,“辛酉,幸抚冥镇”。即此。北魏六镇之一。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西北乌兰花土城子。《魏

  • 茅山

    ①古名句曲山,又名三茅山。即今江苏西南部,地跨今句容、金坛、溧水、溧阳等县市境之大茅山。南北走向,高峰有丫髻山、方山等。宋 《景定建康志》 卷17引 《真诰》 曰: “汉宣帝时有三茅君得道,掌此山,故

  • 广长县

    北魏太和四年(480)置, 为修成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南。隋仁寿初改为修成县。古县名。北魏太和四年(480年)置,治今甘肃省成县东南。为修成郡治。北周属广业郡。隋仁寿初改修成县。

  • 如江县

    北宋置,属羁縻兰州。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东六十里。后废。古县名。北宋崇宁中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东。属兰州。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