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羊峡
亦作陇羊峡。在今青海贵德县西北、贵南县北。为黄河之峡谷。《清史稿·地理志》 贵德厅:“(黄河)又东北,环厅西境,至陇羊峡西折而东南。”
黄河上游峡谷之一。在青海省东部共和、贵南两县间。龙羊系藏语,龙是“沟”之意,羊为“深渊、悬崖”之意。长40千米,两岸为峭壁,河面宽30米,水流湍急,富水力资源。建有龙羊峡水电站。
亦作陇羊峡。在今青海贵德县西北、贵南县北。为黄河之峡谷。《清史稿·地理志》 贵德厅:“(黄河)又东北,环厅西境,至陇羊峡西折而东南。”
黄河上游峡谷之一。在青海省东部共和、贵南两县间。龙羊系藏语,龙是“沟”之意,羊为“深渊、悬崖”之意。长40千米,两岸为峭壁,河面宽30米,水流湍急,富水力资源。建有龙羊峡水电站。
在今陕西省南部。宋敏求《长安志》卷11:万年县有毕原、白鹿原、少陵原;同书卷12:长安县有高阳原、细柳原。合称五原。
即忽章河。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
即先家城。今西藏申扎县治。
清光绪八年 (1882) 置,属甘肃省。治所在拜城 (今新疆拜城县)。十年 (1884) 属新疆温宿府。民国初属阿克苏道。1930年属阿克苏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天山山脉中段
在今贵州长顺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21金筑安抚司:百连山在“(麻响长官)司北二里”。
即今吉林双辽县东北哈拉巴山。《清史稿·地理志》 辽源州: “东北有东西蛤拉巴山。内兴安岭山脉自乌珠穆沁旗东出,伏行蒙古平原中,至是特起二山。由是山脉行于东辽河外,至源为库哷讷窝集,即长白山脉也。”
①西魏改冀州置,治所在厉城县 (今湖北随州市北一百里)。隋大业初废。②唐武德五年 (622) 置,治所在安顺县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东南)。辖境相当今越南清化省清化一带。贞观元年 (627) 废。③唐贞
南朝陈天嘉元年 (560) 置,为宜都郡治。治所即今湖北枝城市。隋开皇十一年 (591) 改名宜昌县。唐武德二年 (619) 复名宜都县,为江州治。后属硖州。元属硖州路。明属夷陵州。清属荆州府。民国初
亦作上雒。春秋时晋邑。即今陕西商州市。《左传》:哀公四年(前491),楚“司马起丰、析与狄戎, 以临上雒”。《战国策·秦策四》:“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皆此。西汉置上雒县。又作上雒。西周至战
即今福建连江县东北可门。清有千总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