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上将军

上将军

官名。战国时魏、秦、燕、齐等国皆置,为督军征战的主帅,一说为前军之将。西汉亦置,位极尊。省称上将。西晋惠帝永康年间(300—301)赵王伦又置。十六国后赵、西秦及北魏、北齐皆置。北魏多用以安置投顺的其他胡族酋帅,可世袭; 诸王属官亦有上将军,诸皇子所属为从八品,其它王公国所属为从九品上阶。北齐品秩同此。唐朝为十六卫主管,位在大将军上,为环卫之官。贞元二年(786) 初置,从二品,掌宫禁宿卫,凡五府及外府皆总制之。宋承唐制,置环卫官,诸卫皆有上将军,秩三品,多以宗室为之。或用为武臣赠典,实无所掌。辽属大将军府,亦为加官。道宗清宁九年(1063),宿卫官萧乙辛、耶律挞不也等九人并加上将军。金、元为武臣散阶。明朝废。


战国时有上将军,统帅全国军队。魏国曾以太子申为上将军(见《史记·魏世家》),燕国曾以乐毅为上将军(见《史记·乐毅列传》),秦末楚怀王任宋义、项羽为上将军(见《史记·项羽本纪》),汉初吕后曾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掌北军(见《史记·吕太后本纪》)。《后汉书·卢芳传》:“更始败,三水豪杰共议,以芳刘氏子孙,宜承宗庙,乃共立芳为上将军。”《后汉书·隗嚣传》:“咸谓嚣素有名,好经书,遂共推为上将军。”西晋赵王伦置,十六国后赵、西秦和北魏、北齐皆置。北魏多用于归顺的胡族首领,可世袭;皇子及诸王公也置。唐朝上将军为十六卫主管,位在大将军上,掌宫禁宿卫,制五府及外府。宋环卫官诸卫皆有上将军,多以宗室任之;也用作赠官,无职掌。辽属大将军府,也作加官用。金元为武官散阶。明废。

掌国家兵权,行使太尉职权,汉初高后掌权时,既有太尉官,也设上将军。“上将军禄、相国产颛兵秉政。”“太尉勃丞相平为内应。”均见《汉书·高后纪》。

猜你喜欢

  • 女检点

    女官名。太平天国设置,见“女正职官”。

  • 亚傅

    少傅之别称。即少傅。宋代杨万里《诚斋集四九·贺张魏公少傅宣抚启》:“恭审召升亚傅,命抚征师。”参看“少傅”条。

  • 大政

    又作“大正”。西周春秋时期称执政的正卿大臣。一说为中军元帅。《班簋铭》: “班非敢觅,唯作昭考爽,谥曰大政。”《左传 ·成公六年》: “子为大政。”杜预注: “中军元帅。”官名。中军元帅。《左传·成公

  • 六省

    唐朝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合称。唐朝指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详各条。

  • 国民政府参事处

    国民政府的内部机构。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二月置,设参事、处员、书记官、书记等员。参事承国民政府委员会之命,分办或合办特交事件,并得随时拟具政务革新意见,提交参事会议讨论,并向国民政府委员会建议

  • 元丰改制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至五年的官制改革。宋初建官沿袭五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中书省、门下省列于皇城之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

  • 大厩丞

    为大厩的副二长官,助令掌大厩之马,属太仆。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参看“大厩令”条。

  • 宫闱丞

    官名。隋朝内侍省宫闱局次官,置三员,正九品,用宦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置为长秋监宫闱署次官。唐朝复置为内侍省宫闱局次官,二员,从八品下。金朝宣徽院宫闱司置为次官,世宗大定二年(1162)改为宫闱

  • 公使钱

    宋朝各路州军皆拨专款,以为宴请、馈赠官员赴任、罢官及入京往来费用,称公使钱。

  • 太尉掾

    官名,属太尉,为一曹之长,总领曹事。汉代太尉等公府分曹办公,总领一曹事务的正职称掾,副职称属或史,某曹之掾,称某曹掾。曹,类似今天的局、处、科。太尉,掌全国之武事,为最高的军事长官,为三公之一。《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