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新莽始建国三年(后11)置,为六经祭酒之一,秩上卿,以唐昌为之。
宋代提举坑冶钱公事的官署,见“提点坑冶铸钱公事”。
宋朝中央禁军高级将领统称。包括殿前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殿前、马军、步军都虞候,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初不入品序,徽宗政和四年(1114)始定其品位。
元、明、清三朝对少数民族地区世袭地方官之统称。明中期以后又称“土司”。元始设,凡以少数民族首领任地方官者即称之,其名号与流官无别。明清沿元制,且有发展。专设名号,以别于流官。又以领土兵及守土之别,分为
国子学生职名。唐置于国子学,凡贡举及第人再经过考功考试,能日诵一千言,并口试策试学业,十条能答对七条者为合格,授以散官,在国子学中继续研读经书,俸禄赐会同直官例,初制二十人,开元中减为十人。大成通四经
官名。北魏少府所属有中掖廷监,秩从五品上。参见“掖廷”。
官署名。明初改拱卫司而置,为正三品衙门。后改都尉司。洪武三年 (1370) 改亲军都尉府。
官名。元置,为南窑场的主官。见“大都四窑场提领”。
宋朝吏部、户部、礼部统称。
官名,三国魏置,属太史令,掌观测天象。晋沿置。见《历代职官表·第三十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