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书

中书

① “中书省”或“中书门下”简称。②三国吴“中书典校”简称。掌察诸官府、州郡文书,擿微求瑕,权力颇重。③南北朝为中书省官员省称,多指中书侍郎、中书舍人。明朝指内阁及中书科所置“中书舍人”。④ 官名。清朝于内阁设中书百二十四人,其中满洲员七十,蒙古员十六,汉军员八,汉人员三十,均为正七品,分别于内阁各房处任事,掌撰拟、缮写、记档、翻译等事。例由贴写中书、笔帖式等考试除授,亦有新进士分部以中书用,到阁行走者。中书科设中书六人,其中满洲员二人、汉员四人,并从七品,掌缮书诰敕。宣统三年(1911)改官制后废。


1、中书谒者令或中谒者令的简称。官名,为中书谒者令或中谒者令的简称,武帝始置,掌图书秘记章奏等事。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晋书·职官志·列曹尚书》:“及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后汉书·侯霸传》:“族父渊,以宦者有辩才,任职元帝时,佐石显等领中书,号曰大常侍。”

2、中书省或中书门下省的简称。中书省,官署名,魏晋始置,掌国家机密、出纳帝命、会记时事、典作文章。南朝宋齐梁陈皆置,梁代中书省掌出纳帝命,北齐掌司王言及司进御之音乐。隋称内史省。唐代中书省掌佐天子执大政,总判省事;侍郎为副。宋代与唐同,掌佐天子议大政、传宣帝命。元代废三省制,中书省为最高国务机关,掌领百官,会决庶务。中书令下设左右丞相,皆正一品,掌“统六官,率百司”;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明初置中书省,后废。见《通典·职官三·中书省》、《隋书·百官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二·中书省》、《宋史·职官一·中书省》、《元史·百官一·中书令》。中书门下省,宋置,又分内外二省,内省设于禁中朝堂之西,为宰相治事之所。外省设于宫禁之外,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地方。外省又称后省。

3、中书典校的省称。三国吴置,掌察官府州郡文书。

4、中书省官吏的省称。南北朝时多指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明朝指中书舍人。

5、官名,清朝在内阁设中书一百二十四人,满族七十人,蒙古族十六人,汉军八人,汉族三十人,分别在内阁诸房处任职,掌撰拟、缮写、记档、翻译等。

猜你喜欢

  • 内秘书侍御中散

    官名。北魏置,为内秘书属官,由皇帝所信任的侍御中散官充任。《魏书·游明根传》:“(游肇)幼为中书学生,博通经史及苍、雅、林说。高祖初,为内秘书侍御中散。”孝文帝太和(477—499)改制罢。

  • 长鉟都尉

    官名,秦置汉因之,为特种兵将领。鉟,长刃兵器,是一种剑形刀。见《历代职官简释·长鉟都尉》。《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隆虑克侯周灶》:“以卒从起砀,以连敖入汉,以长鉟都尉击项籍,侯。”注:“师古曰:长鉟

  • 骑马令

    官名。秦置,属太仆。入汉因之,主皇帝乘马。东汉省。官名,为“骑马厩令”的省称,秦汉皆置,掌天子骑马,属太仆。参看“骑马厩令”条。

  • 十二城门候

    东汉京城洛阳十二门,每门置候一人,掌城门兵。《后汉书·百官四》:“城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雒阳城门十二所。司马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兵。城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雒阳城十二门,其正南一

  • 织染署丞

    官名。即织染丞。官名。唐金皆置,为织染署副长官。参看“织染署”条。

  • 监起居注

    官名。北魏置,见“起居令史”。

  • 夷离董

    官名。① 契丹各部统兵官,始见于契丹遥辇后期,一度成为实际执政官,各部夷离堇皆由本部望族中世选。辽太祖即位前曾为迭刺部夷离堇,立国后仍以夷离堇为各部之长。太祖时,迭刺、乙室、奚以外的小部族夷离堇改称令

  • 监当官

    官名统称。宋朝诸州粮料院、钱监、监仓、监盐、监酒、监镇、作院、交引、库务、监门、监茶、监场、监务等官的统称。诸州、军随事而置,掌场务库藏出纳之事。征榷场务每年皆有定额,年终据其登耗予以奖惩。其课利所入

  • 捕盗将军

    将军名号。新莽置。《汉书·王莽传》:莽遣捕盗将军孔仁将兵与郡县合击,岁余。”杂号将军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征伐镇压饥民。《汉书·王莽传中》:“(谷贵民饥)五原、代郡尤被其毒。起为盗贼,……莽遣捕盗将军

  • 兵马副总管

    官名。见“诸军兵马都总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