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朝

中朝

西周时称治朝,在燕朝与外朝之间,皆为议政之所。西汉又称内朝,系指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左右曹、给事中、尚书诸官。自秦至汉初,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武帝为加强皇权,提拔文学侍从之臣为幕僚,加侍中、常侍、给事中等官职,侍奉皇帝左右以备顾问,由此组成中朝,经常参与国家大事决策; 丞相为首的百官称为外朝,实际上变成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昭、宣以后,担任大司马和将军的外戚重臣多领尚书事,成为中朝核心成员。东汉初年裁并内朝官职,专任尚书,其后宦官、外戚两个集团轮流控制朝政,尚书台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晋朝仍有此称,但制度似有不同。又,东晋人士亦称西晋为中朝,其义已不同。至宋时,为三省及台省寺监合称。又,朝廷或朝廷百官也泛称中朝。


中朝又称内朝,是天子视政之廷。丞相帅百官治政之处在外,故称外朝,天子视政之廷在外朝和燕朝中间,故称中朝。汉武帝始以左右亲信议事于内廷,故中朝又称内朝。因此,参与中朝议事的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被称为中朝官,或内朝官。昭帝宣帝以后,担任大司马和将军的外戚重臣多领尚书事。东汉初曾裁并中朝官,专任尚书,其后,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尚书台便成了他的手中工具。《汉书·刘辅传》:“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注:“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其后,东晋人称西晋为中朝。后世也用中朝代指朝中或朝廷。唐朝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到宋朝,中朝又为三省和台省寺监的合称。

猜你喜欢

  • 升班

    清朝授官班秩之一。指下级官员升任上级官职之班次。分为数途: 开列具题升者,大学士以尚书、左都御史升任; 论俸引见升者,汉司业、赞善以修撰、编修、检讨引见升任; 拣选引见升者,满洲国子监司业,以科甲出身

  • 屯司马

    官名,也称屯卫司马。秦置,汉因之。西汉时有的属卫尉,掌领兵守卫宫掖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卫尉》:“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又诸屯卫候、司马二十二官皆属焉。”有的属城门校尉,掌领屯卫兵守卫城门。

  • 鼎甲

    科举考试中经会试、殿试取中一甲进士及第者。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有如三足鼎立之意。故名。明清时科举考试殿试一甲仅三名,分别以状元、榜眼、探花为称。因一甲只有三名,犹鼎之有三足,因称一甲为鼎甲。

  • 采铅伯克

    官名。清朝新疆回部官员之一。掌理采铅之事。和阗所属之克里雅城设一人。秩五品。

  • 广捷军指挥

    军官名。广捷军为宋仁宗即位后新建之军,康定初又增募扩大。宋神宗熙宁七年诏颁诸班直禁军名额中有广捷军。熙宁以后广捷军为五十六指挥,分驻陈留、咸平、雍丘、襄邑等二十多处。宋制,每一指挥率五百人,这五百人之

  • 大赘官

    官名。新莽置,秩位上卿,为六监之一。主乘舆服物,后又典兵。新莽亡后即废。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乘舆服御之物,后又掌兵,秩位上卿。见《汉书·王莽传》。

  • 平秩郎

    散官名。金朝置,为司天监散官,属二十五阶之第二十一阶,秩从八品下。元朝沿置,属十四阶之第十阶,秩从七品。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司天翰林官,自从四品使,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八品下,称平秩郎。见《金

  • 三库

    清朝户部所辖银库、缎疋库、颜料库之合称。

  • 太安人

    命妇名号。明、清置。以封正、从六品官员之母。

  • 郡都尉

    官名,汉置,原名郡尉,景帝中二年更名郡都尉,俸比二千石,佐郡太守典武职甲卒,掌治安,防盗贼。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郡尉》,《后汉书·百官志五·州郡》。官名。战国时,秦及三晋诸县均有尉,郡当亦有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