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伎术官

伎术官

官名泛称。唐朝为秘书省、殿中省、太常寺、太仆寺、左春坊等部门具有天文、音乐、医术、阴阳卜筮等专门技能并管理该事务的官员的通称。分本色出身与非伎术出身两种。以伎术起家出仕者为本色出身,其叙迁有限制,不得任清要官职。武则天神功元年(697)规定,由天文出身者进官不得过太史令,由音乐出身者不得过太乐、鼓吹署令,由医术出身者不得过尚药奉御,由阴阳卜筮出身者不得过太卜令; 其他伎术官若累阶应至三品者,亦不再进阶。非伎术出身而其才堪任伎术官者,出任伎术官后,迁叙劳考可不拘本色伎术官之例。宋朝包括翰林医官院及太医局医官,司天监、太史局及翰林天文院之太史令至挈壶正,翰林院书艺、图画奉御至待诏等官员。通常只于本部迁转,其落伎术官头衔而任京官者,遇恩泽只转阶或加勋,不得授朝官。


以专门技术而供职的官员。唐制,凡太史令以下掌天文历法之官,太乐、鼓吹署令以下掌音乐之官,尚药奉御以下的医术官,太卜令以下的掌阴阳卜筮之官,司膳署令以下的掌调制膳食之官,统谓之伎术官。宋制,凡司天监、太史局、翰林天文院太史令以下掌天文历法之官,翰林医官院及太医局所属掌医术之官,翰林院书艺、图画奉御至待诏等官,统称为伎官。伎术官的地位较一般掌理政务的官为低,其升迁的限制也较严格。参见“伎术官的任官限制”。

猜你喜欢

  • 太府少监

    官名。元朝置,为太府监次官,位在太府太监下,员五人,从四品。官名。金元太府监的佐官。金代秩从五品,员额一人,元代秩从四品,员额五人。参见“太府监”。

  • 散号将军

    官职种类。北魏置,隋、唐因之。指不带兵、没有实际职掌、仅代表品阶待遇的名号将军。北魏末战事频繁,授官较滥,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规定担任官职低于自己应授品阶者,可加散号将军,享受该官的品阶待遇

  • 直讲

    官名。唐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始于国子学、四门学置,员四人,掌佐博士、助教讲授学业。宋太宗淳化五年(994)于国子监置,以京朝官充任。仁宗皇祐(1049—1054)中定置八人,每员各专一经。掌以经

  • 佥典瑞院事

    官名。元置,为典瑞院的佐官,秩从三品,员额二人。

  • 大都督府主

    西夏官名。亦称大都督府令公。

  • 南京兵部

    官署名。明永乐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将兵部官属移往北京。明仁宗时于南京复置。设尚书一人、右侍郎一人。其属司务厅,司务一人,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法吏司,各郎中一人,职方、车驾二司各员外郎一人,

  • 备身左右

    官名。①北魏置,掌执御刀弓箭,宿卫侍从。隋初属左、右领左右府,员十二人,正六品。炀帝时左、右领左右府改为左右备身府,遂改称 “司射左右”。唐朝复置,属左、右千牛卫,员十二人,皇帝临朝时,升殿列侍,正六

  • 西上閤门司

    官署名。辽朝南面官,掌朝会慰礼进名、导引群臣及外国使节等事。置閤门使、副使等职。金亦于閤门司设西上閤门使,掌赞导殿廷礼仪。初设二员,秩正五品。明昌六年 (1191) 减一员,降从五品。

  • 左右奉裕

    东宫武官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太子千牛备身为左右奉裕,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

  • 考功清吏司

    官署名。简称考功司。明清吏部四司之一。掌理官吏考课、黜陟之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考功部置。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洪熙元年 (1425) 南京吏部亦置,设官略同。清顺治元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