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

官名。① 隋初兵部头司兵部司长官。初为六品上,文帝开皇六年(583) 升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 改名“兵曹郎”。②兵部次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始置,员一人,正四品。唐增为二员,与尚书分掌武官铨选、勋阶考课之政,正四品下。时尚书常由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部务实由侍郎主持。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随本部改名司戎少常伯、夏官侍郎、武部侍郎,寻各复旧。中唐以后,职权日轻。五代因之。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表示品级俸禄,不预部务,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置一员,从三品。南宋与尚书不并置,员一至二人。辽朝为南面朝官。金朝置一员,元朝置一至二员,皆协理部务,正四品。明初置一员,正四品;洪武十三年 (1380) 分置左、右侍郎,正三品。隆庆四年 (1570) 添注侍郎二人,寻罢,万历 (1573—1620) 复置。又或增设一人,加协理京营戎政衔,掌京营操练之事。清朝顺治元年(1644)改左、右参政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员,凡四员。各省巡抚例加兵部侍郎衔。又设会同馆管理馆所侍郎一员。顺治十一年,置督捕满左侍郎、汉右侍郎各一员,掌追缉逃亡旗人,康熙三十八年 (1699) 省并刑部。清初满、汉军员正二品,汉员正三品,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三品,康熙六年 (1677) 复旧,九年复皆为正三品,雍正八年 (1730) 皆升正二品。光绪三十二年 (1906)改兵部为陆军部,遂废。


官名。隋始置,为兵部尚书的副职。唐制兵部侍郎正四品下,宋升为从三品。金元仍为正四品,明升为正三品。清又升为正二品。员额唐二人,宋金为一人,元二人,明左右侍郎各一人,清初于兵部设督捕侍郎满、汉各二人,掌旗人逃亡之事,其下有左右理事官及郎中、员外郎,主事及司狱等官。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载撤,与各部统一编制,设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

猜你喜欢

  • 掾史属

    掾史属为掾史和属之合称,即三公府、将军府诸曹之正、副二长官,掾史(一般称掾)为正,属为副。见《后汉书·百官一·太尉·掾史属》,参看“掾”、“掾史”条。

  • 典饮局

    官署名。元置,掌醖造酒醴,供内府、祭祀、宴享、赏赐等用。见《元史·百官四·中政院·典饮局》。官署名。元初置嘉酝局,秩六品,隶家令司。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改典饮,两都分置,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

  • 海运千户所

    官署名。元代海道都漕运万户府所辖千户所几经调经,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定为七所:温台所、庆元(今浙江省宁波市)绍兴所、杭州嘉兴所、昆山崇明所、常熟江阴所、松江嘉定所和海运香莎糯米所。秩均为正五品,

  • 抚民通判

    参见“抚民同知”。

  • 八旗兵

    清代驻防京师和各战略要地的军队。清太祖努尔哈赤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后改牛录章京, 即佐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后改甲喇章京,即参领),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即都统), 每一固山额真设左右梅

  • 上京皇城使

    官名。辽朝南面京官。亦称上京城皇使,为上京皇城使司长官。

  • 司空佐史

    官名。战国秦置,为县司空属吏,掌文书记事。《睡虎地秦墓竹简 ·秦律杂抄》:“军人买(卖)禀禀所及过县,赀戍二岁;同车食、敦(屯)长、仆射弗告,戍一岁; 县司空,司空佐史、士吏将者弗得,赀一甲。”

  • 东宫斋帅

    即“太子斋帅”。

  • 齐太公庙署令丞

    官名。唐开元中置齐太公署,有令丞各一人,属太常寺。掌齐太公庙开闭、洒扫与春秋祭奠之礼。

  • 泽虞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理国家湖泊水泽政令。《周礼·地官》:“泽虞,每大泽大薮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徙八十人; 中泽中薮如中川之衡; 小泽小薮如小川之衡”,“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