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阁

内阁

官署名。三国魏曾为秘书署别称。明朝置为综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和丞相后,六部分任庶务,直接听命于皇帝。因政务繁剧,仿宋制设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备顾问。建文(1399—1402)中以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等参预机务,为朝臣参预机务之始。成祖夺位后,即选翰林等官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以其地处内廷,故名内阁。肇建之初,阁臣皆编修、检讨等翰林之臣,不兼部务,无官属,尚未专制百司。内外章疏直达御前。仁宗、宣宗以后,因阁臣多为东宫旧臣,以侍郎、太常卿兼任,品位尊崇,地居近密,撰草诏旨,票拟章奏、裁决机宜,其后又置诰敕、制敕二房,皆设中书舍人,为其属。六部承奉意旨,无所不欲,阁权日重。嘉靖(1522—1566)时,阁臣分为首辅、次辅,首辅专权用事,朝位班次均列六部尚书前,而阁权之争日激。明末天启(1621—1627)间魏忠贤专权,阁臣附为阉党。崇祯 (1628—1644)一朝又频更阁臣,阁权下降。清军入关后,改内三院为内阁。额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加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各殿阁衔。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下设学士、典籍、侍读学士、侍读、中书、贴写中书等。分隶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查房、收发红本处、饭银处、副本库、批本处等。名义上仍为最高官署,内阁大学士掌“赞理机务”,“表率百僚”,品秩极尊。初定正二品,雍正 (1723—1735)时改正一品。实际已不再是朝廷政务中心。清初即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裁决军国机要。康熙(1662—1722)时又以南书房草拟诏旨。雍正以后则以军机处承旨办理要政,内阁逐渐成为处理例行政务及发布文告机构。光绪(1875—1908)后期废止题本,更成为闲曹。宣统三年(1911)责任内阁成立后,旧内阁即告废除。


1、秘书署的别称。三国曹魏称秘书署为内阁。

2、官署名。明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特侍左右,以备顾问;因其受餐大内,故称内阁。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仁宗即位,阁职更崇。明代内阁,即过去的中书省之职。掌国家机密,总理政务的官署。见《明史·职官一》。

3、清初沿明制,参预政务官员由皇帝指定,实权操在满洲贵族手中,职权渐轻;到军机处成立后,内阁便成为传达谕旨、宣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最高官署。宣统三年,仿立宪国制成立责任内阁。设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各一人、国务大臣十人,另有丞、承宣厅厅长等官。总理掌参画机要、缔纶时务。见《清史稿·职官六·内阁》。

猜你喜欢

  • 主藏

    官名。金朝设于掖庭局、太后两宫,掌库藏财货出入之事,秩从八品。

  • 未央厩狱

    诏狱名。西汉武帝时置,属太仆、光禄勋。主治大厩、三署郎。东汉废。

  • 光禄寺卿

    参见“光禄卿”。官名。为光禄寺的长官。南北朝时梁、北齐、唐、宋、明、清都设此官,掌管皇室膳食等事。详见“光禄”条。

  • 史佐

    指著作佐郎。南朝宋齐以来,置著作佐郎,参与修史,故又称史佐。《陈书·姚察传》:“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

  • 右武侍率

    官名。即太子右宗卫率,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复名右宗卫率。

  • 典制

    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典之一,属尚工 (唐改尚功) 局,员二人。从七品,唐改正七品,属尚功局,为司制之佐,协掌衣服裁制缝纫之事。宋沿置,属尚书内省,金、明悉如唐制。明永乐 (1403—1

  • 神翼总管

    将官名,金朝置。为军中主将或主帅,掌领兵征伐。神翼总管为金国海陵王侵宋时的三十二总管之一。见《金史·百官一》。

  • 驾部给事中

    官名。北魏置,为派驻尚书省驾部曹监察政务、兼理曹事的内廷官员。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三品上。

  • 水官

    ①官署名。春秋时齐国置。管理水利。《管子·度地》: “请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②官名。(1) 相传古代五行之官有水官。掌辩水的性味。《慎子·外篇》: “古者五行之官,水官得职则能

  • 路分

    宋朝路分都监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