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册命

册命

帝王祝告天地宗庙,册立后妃,封赏臣子所用的文书。《尚书·周书·顾命》:“太史秉书”,“御王册命”。后用指册立或册封之事。


(1)亦作策命,为西周至春秋时周王任命官员的制度。册命之制,在西周以前即已产生,至西周时已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制度。凡内服百官与外服诸侯,以及诸侯国的命卿(大国三卿,二卿由周王册命;小国二卿,一卿由周王册命,谓之命卿)均由周王册命。西周时代周王亲临册命,册命授职与舆服赏赐同时进行,授职称命,赐服称赐,也可以互称。授职与赐服分别为册命的两项主要内容,并载于册。西周册命金文在“王曰”、“王若曰”之后即为册命的内容。册命的内容一般先直呼受命者之名,然后叙述册命的原由,或加以告诫。其次宣布受命者就任某官,职司何事,以及赐予祭酒、服饰、车饰、马饰、旂旗、兵器、土地、臣民及其他;并嘱以“敬夙夜用事,勿废朕命”。册命的地点多在太庙的太室;若册命在王畿之外举行,则多在诸侯、臣下的宗庙或另选一地点。册命时并举行仪式,西周册命金文多记述在王到达太室南面就位以后,受命者即由傧者导引入门,立于北向,准备受命。傧者为周王所派,其员额多寡与受命者的爵秩高低有对应关系。《仪礼·觐礼》说:“天子见公,傧者五人,见侯伯,傧者四人,见子男、傧者三人。”册命典礼中的傧者往往为受命者的上级长官,故于册命时傧者立于受命者之右。参与册命者还有两种史官,一为书写册命的史官,一为宣读册命的中官,在册命时,由书命的史官将命书授于王,王即呼宣命的史官宣读册命。参与册命的史官与受命者的爵位高低也有相应的关系,受册命的官位较高,则史官职务亦相应较高。西周册命不但授予男子,亦授予女子。男子受命于朝,称为命夫,妇女受后、夫人之命于家,称为命妇。(2)汉代以策书作为皇帝命令的一种,用于对诸侯王和三公发布的命令。历代称皇帝册封的命令为册命。《朱子全书·历代》说:“册命之礼,始于汉武封三王,后遂不废;古自有此礼,至武帝始复之耳。郊祀、宗庙、太子皆有玉册,皇后用金册,宰相、贵妃、皆用竹册”。

猜你喜欢

  • 抗威将军

    杂号将军名,凡将军皆掌征伐。《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更始君臣闻而心忌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

  • 祠祀令

    官名。① 西汉太常属官。景帝中六年(前144)更名太祝令置。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又改为庙祀令。职掌祠祀事宜。②西汉詹事属官。成帝鸿嘉三年(前18)詹事官省,并属大长秋。③东汉少府属官。员一人,秩六

  • 一等参谋官

    官名。清末新陆军军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军二人,从三品,副参领充,简放。随同总参谋官分任计划诸务。唯平时不编军,故不常置。官名,也是参谋官的等级名。清朝光绪30年(公元190

  • 国信副使

    官名。宋朝遣使于辽常置副使,因带国书,故称国信副使。

  • 庭长

    官名。民国时为法院中一庭的长官,其职权为监督一庭事务及分配。有民庭庭长、刑庭庭长、合议庭庭长,多由本庭推事担任,或由院长兼任。

  • 白河抽分竹木局

    官署名。明朝商业税务机构。设于北京白河,设大使、副使各一人。掌科收竹木柴薪税。

  • 典御

    官名。北魏置,分管皇帝生活起居,依所管具体事务分“尚食典御”、“尚药典御”等。北齐设“中尚食典御”、“中尚药典御”等。隋初门下省尚食、尚药局各置二人,正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奉御,隶殿内省。又

  • 水军总管

    武官名。北周设置,为水军统帅。任此职者见《隋书·于仲文传》:兄��,“大象中,以水军总管从韦孝宽经略淮南。”

  • 制国用使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置,掌财政,设制国用使为长官,下设同知制国用使司事、制国用副使。七年罢。

  • 监国使者

    官名。三国魏所遣监伺诸王侯国的使者。常以谒者为之。《三国志·陈思王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曹)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