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博士

博士

官名。春秋战国已有其称,初泛指学者,战国末年齐、魏、秦等国置为职官。秦、西汉初充当皇帝顾问,参与议政、制礼,典守书籍,秩四百石,秩虽卑而职位尊显。设仆射为之长,名义上隶太常。秦始皇时有七十余人,二世时有三十余人,诸家并立,而以儒家为主。汉初诸子、儒经、术数、方伎等皆立博士,文帝时达七十余人; 武帝改置五经博士,兼具学官职能,掌教授经学、考核人材、奉命出使等事。(详见“五经博士”)东汉以降,议政职能逐渐削弱。魏晋南北朝专设五经博士、国子博士、太学博士等学官,掌经学教授,设太常博士专掌议定礼制,地位渐轻。北朝郡国学或置博士为学官,又设律学博士、医学博士等,专精本行技艺,教授学生及服务于宫廷官府。隋、唐以下历朝制度大体相沿,员额品秩不等,除太常寺、国子学外,诸专门学校如唐、宋之崇玄、兽医、律、广文馆、四门馆、书、算、画等学皆置为学官,又有历、天文、漏刻、视祲、按摩、呪禁等博士,皆以本行技艺供职于官府,地位甚低。辽朝府、州、县学亦置为学官。西夏设于番、汉大学院,蕃汉三学院设百法博士。金、元改称教授。明、清太常寺设太常博士,国子监有五经博士,钦天监有漏刻博士等,详见各条。


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汉相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立博士;西汉时属太常。《汉书·百官公卿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官秩为比六百石;员额多至数十人。在秦和汉初,博士为学术顾问性质的官员,既掌管其专门之学,又参预政治讨论,还外出巡行视察。汉武帝建元五年又置五经博士,专掌儒家经学传授;每经不止一家,共有博士十四人。汉以后学术传授多在私家,博士之任渐轻。晋有国子博士。唐有国子监博士(五人,正五品)、太学博士、广文馆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医学博士、太常博士(正七品,掌代礼)。明清有国子博士和太常博士,五经博士(为孔、孟诸族的世袭官)。参看王国维《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

猜你喜欢

  • 治河使

    官名。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以魏州刺史宇文融检校汴州剌史,充河南河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九河,指《禹贡》九河故道。

  • 开封府牧

    官名。北宋开封府长官,从三品。不常设,而别以权知开封府事为长官。

  • 弘义宫都部署司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掌弘义宫契丹军民之事。设都部署、副部署、判官等职。

  • 牢长

    官名。金朝牢狱之长。监管囚徒及差设牢子。设于作院。

  • 旌节官

    官名。宋朝少府监属吏,员二人,掌旌节制造之事。官名。宋少府监所属有旌节官二人,掌旌节之事。

  • 典天锣

    官名。太平天国天王府置,属朝内典官。员额四十八人,官阶为职同指挥。参见“典锣”。

  • 北院详稳司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属北大王院。掌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设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等职。官署名,辽朝置,属北面官,掌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其官有北院详稳、北院都监、北院将军、北院小将军。见《辽史·百官

  • 国史编纂处处长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为国历编纂处主官,见“国史编纂处”。

  • 专卖事业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设置,属财政部。掌理抗战时期所创办的专卖事业行政事务。以司长为主官,下设科长、科员。

  • 茶盐转运司

    官署名。元代于四川设茶盐转运司,秩从三品,其职如转运盐使司而兼理茶务,秩从三品。设使一人,同知、副使、运判各一人,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下辖盐场十二所。明代在洪武中亦于四川置茶盐都转运司,设官如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