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县尉

县尉

官名。战国置。县级行政机构佐官,掌一县军事,逐捕盗贼。秦汉沿置,大县设左、右尉,小县多为一人,都城所在县或设多人。秩四百石至二百石,由中央任命。自有治所主要属吏有尉史、尉从佐。三国魏同。晋以后,京师畿县置六部尉、经途尉等,余县同魏制。北朝仅畿县设。隋、唐、五代掌课调征收,判司户、司法等曹事务。隋炀帝曾改县正,寻改书佐。唐初复改县尉,员额品秩各因县之级别而异,少至一人,多者六人,阶从八品下至从九品下不等。通常为进士入仕者初任之官,京畿县尉尤为显重,入朝可授郎官、御史等职。宋朝自太祖建隆三年(962)始置,统辖弓手,维持治安。元丰改制,定为从九品。辽、金、元均设,掌巡捕盗贼。金代赤县尉正八品,其他正九品。下县以主簿兼领。元朝县尉从九品,民少事简之地则以簿兼尉。


官名。秦汉县皆置尉,掌捕盗贼,按察奸宄。其后历代沿置。元代既置尉,又置典史;明代废尉,留典史。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通典·职官十五·总论县佐》。

猜你喜欢

  • 副理问

    官名。元、明、清三朝理问所副长官。佐长官理问掌勘核刑名案件。元朝各所设二人,从五品。明朝每所置一人,初为正五品,后改从七品。清初沿明制,每所设一人,从七品。康熙三十八年(1699)裁。

  • 细引押仗

    杂任职名。唐置,属太子左右清道率府,员额五十人,掌东宫仪仗之事。

  • 庶吉士

    官名。亦称庶常。明清翰林院庶常馆学员。明初分设于六科,学习办事。永乐二年(1404)始置翰林院庶常馆,选进士之优于文学书法者充之。宣德五年(1430)命学士充任教习。清初沿设,每科殿试后选文品兼优之进

  • 置顿使

    使职名。唐玄宗时已置,天子出,主置顿储供,有副使、判官。天宝十五载(756) 六月车驾次马嵬驿,诛杨国忠等后,以韦谔为御史中丞,充置顿使; 旋以监察御史宋若思为御史中丞充置顿使,发扶风郡。昭宗乾宁二年

  • 侍从

    1、泛指侍从皇帝皇后左右的官员。《汉书·外戚传·霍皇后传》:“皇后舆驾侍从甚盛,赏赐官署以万计。”2、宋朝称翰林学士、给事中、六尚书、侍郎为侍从;中书舍人、左右史以下为小侍从;外官带诸阁学士待制名号的

  • 司仪署署丞

    官名。见“司仪署令丞”。

  • 大乐副正

    官名。为大乐正的副职,见“大乐正”。

  • 县人

    官名。周朝置。县属官吏。《左传·昭公四年》:“县人传之。”杜预注: “县人,遂属。”孔颖达疏: “《周礼》‘五县为遂’,是县为遂之属也。”官名。春秋时鲁国设置,县指县鄙,非郡县之县,是一种小邑。《左传

  • 不轨之臣

    不遵纪守法的官吏。《汉书·卜式传》:“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注:“师古曰:轨亦法也。”贾谊《过秦论中》:“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

  • 二后

    古时的国家元首称“后”,“二后”指周文王和周武王。《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