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子少师

太子少师

官名。东宫三少之首。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 始置,与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少傅、少保并号六傅,掌辅导太子,三品。然不常设。东晋、南朝省师、保,唯置二傅。北魏、北齐仍置,掌训导辅翊太子,无具体职司,东宫属官皆隶太子詹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二品上,二十三年改三品,北齐因之。隋、唐、五代沿之,多为安置退免大臣的闲职或用作加官、赠官,皆无官属。隋正三品,唐从二品。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曾诏开府,置令、丞各一员,隶詹事府,寻罢。北宋初东宫三少皆为执政的致仕官,唯太子少师非经顾命不授。真宗天禧四年(1020)太子同听政,始以宰相兼任,真授为东宫官,从二品。以后不置。南宋复以宰相兼太子少师、少傅。辽朝有东宫三师府,金朝有宫师府,皆置三师、三少,掌保护东宫,训导太子,金三少正三品,领詹事院、三寺、十率府等。元不常置。明初为东宫大臣,以朝臣兼任,掌辅导、教谕太子,不列于詹事府,无定员、无专授,后为勋戚、大臣的加官、赠官,与辅导太子无关。正二品。清朝亦无职掌、无员额、无专授,作为兼官、加官、赠官。大臣多以庆典得之。正二品。


官名。为辅佐太子的官。《通典》说:“师保二傅,殷周已有。”西晋曾设此官,东晋不置。北魏、北齐、隋、唐、宋历代多沿置。《新唐书·百官四上·东宫官》:“少师、少傅、少保,各一人,从二品。掌晓三师德行,以谕皇太子。奉太子以观三师之道德。自太师以下唯其人,不必备。”清代中叶以后虽无太子,但太子三太三少作为加衔保留,且视为荣典。见《通典·职官十二·太子六傅》、《宋史·职官二·东宫官》、《历代职官表·师傅保加衔》。

猜你喜欢

  • 县阴阳学训术

    阴阳学教官名。明清设置,秩未入流,见“阴阳学”。

  • 五均官

    官名,新莽置。省称均官。设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五都,称长安东西市令及五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要是平准物价,实际是以此巧取豪夺。新莽败亡后即废。官名,也省称均官。西汉末年王莽置,掌平准

  • 诏授

    官制用语。即下诏除授官职,适用于较高级官员的任命。《隋书·百官上》: “(南朝陈定官品并遵梁制) 为十八班,而官有清浊,自十二班以上并诏授,表启不称姓。自十一班至九班,礼数复为一等。”

  • 十二卫大将军

    官名合称。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始置,每卫一员,正三品,总其卫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朝沿置,掌宫禁宿卫、巡警、仪仗,统内、外府府兵; 德宗贞元二年 (786) 置十二卫上将军后,为各卫次官。宋朝为

  • 计臣

    谋臣。《史记·苏秦列传》:“臣闻明主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强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又如《孔丛子对魏王》:“子高谓魏王曰:臣入魏国,见君之二计臣焉,张叔谋有余,范威智不逮。”

  • 虎贲

    官名。西周始置,《周礼》夏官之属有虎贲氏,为宫中卫戍部队将领,掌王之出入仪卫之事。春秋战国沿置。汉朝属中央禁卫军。原名期门,武帝置,平帝元始元年(后1)更名虎贲郎,由虎贲中郎将率领,职掌宿卫,禁卫皇宫

  • 国子监讲书

    官名。宋朝初年置,太宗淳化五年(994)改为国子监直讲。后复置,以幕职州县官充任。掌以经术教授学生。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罢。

  • 主事候郎

    官名。三国魏置,官九品。

  • 提关指挥

    官名。太平天国在天京设有中关、上关、下关三个海关,其主官分别称为提中关、提头关、提下关,其官阶均为职同指挥,故概称为提关指挥。

  • 外监

    “外殿中监”省称。官署名。指都水监所属都水局。宋代都水监在澶州置局,号称外监,掌治河渠。见《宋史·职官五·都水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