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学

太学

学校名。周朝置为王公贵族子弟之学府,即大学,高于小学一级。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束发受教,学习成年人的各种礼仪。《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汉武帝用董仲舒建议兴太学,传授儒家经典,以博士为师,以造就官僚人才。东汉更盛,顺帝时有学舍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就读的太学生达三万。三国魏沿置。西晋初太常所置国子学,亦习惯称为太学。东晋置,又别立国学。南朝宋、齐等仅置国子学,隶太常。于国子学置太学博士,为国子诸学之一。北魏、北齐等与国子学、四门学并置,地位低于国子学,学生人数多于国子学。郡国学亦称太学。北周置,而不置国子学。隋唐五代为国子诸学之一。隋置博士五人、助教五人,学生三百六十人。高祖仁寿元年(601),罢国子学,唯立太学,仍置博士五人,总知学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旧制,博士、助教均减为二人,学生五百人。唐沿置,博士三至六人,助教亦三至六人,掌教文武官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之曾孙入学者。分五经为业,每经百人。宋朝沿置为最高学府。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置,内舍人二百人,由八品以下官员及平民子弟中招收。神宗熙宁元年(1068)增置外舍人一百人。四年行三舍法,自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徽宗创辟雍为外学。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重建。先后所设学官有国子祭酒、司业、博士、直讲、丞、主簿等。学职有学正、学录、学谕等。西夏仁宗人庆二年(1145)设,仁宗亲临祭孔仪式,并对师生分别给予赏赐。金朝设,隶于国子监,位在国子学下。置博士四人,后减二人,助教四人,后仅置一人。明清时作为国子监之俗称。详见“国子监”。


汉武帝置,为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设学官,立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后汉书·襄楷传》:“太学,天子教化之宫也。”《后汉书·鲁恭传》:“(鲁恭)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学《鲁诗》。”《后汉书·和帝纪》:“赐博士员弟子在太学者布,人三匹。”注:“武帝置博士弟子,昭帝增员满百人,宣帝倍之,元帝更设员千人,成帝更增员三千人。”《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朱晖传》:“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猜你喜欢

  • 尚衣库使

    官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内衣库使置,东班诸司使之一,无职掌,仅为迁转之阶,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官名,废。辽朝内侍省尚衣库置为长

  • 帮办章京

    官名。清末总理衙门章京之一种。同治元年 (1862) 置。满、汉各一人,由总理衙门章京内选派。协助总办章京办理各项事务,并在总办章京离职期间代行其职。光绪二十七年 (1901) 撤。

  • 阴阳管勾

    官名。元置,属司天监,员额一人。

  • 督促所

    官署名。清朝中央各部、院、寺下属机构。负责督促本部、院、寺所属司、署应办事务,并限期完成,分别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管理。

  • 班长

    官名。郑成功设。为其军队中最基层之带兵官。参见“正领”。

  • ?工中士

    官名。 西魏恭帝三年(556) 仿《周礼》��师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玉下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工下士以佐其职。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 居室令

    官名。西汉属少府,主居室狱,有丞。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更名保宫令。东汉省。官名,汉置,为少府属官,主居室,掌拘禁犯人。有丞。参看“居室”条。

  • 侍卫马步司

    官署名。即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

  • 验看

    选官制度之术语。清制,吏部所选之官员,如不引见皇帝,则由特派之王大臣共同传见,以考察其年力是否胜任,称验看。

  • 参议厅

    官置名。清末新设的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邮传部、陆军部等下属机构。详见各该部参议厅条。(1)清末各部通设机关。审议本部法令及审议各司重要事务,设左右参议各一人,正四品,参事四人。(2)北洋政府时期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