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官名。武官统称。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国设中尉,掌京师警卫。各国又设国尉、都尉等,秦国曾以国尉为武官之长。县、郡所设掌一县或一郡之兵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太尉等,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各郡有都尉、县有县尉。汉朝沿置。魏晋南朝亦置,员数、品秩有不同; 京师及部分重要地区或置部尉、经途尉、左右尉。隋朝为郡县属官,位丞下正上。上郡从八品,中郡正九品上,下郡正九品; 上县从九品上,中县从九品。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曰正。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复曰尉,京县六人,从八品下; 畿县二人,正九品下; 上县二人,从九品上; 中下县、下县各一人,从九品下。又,隋太子典书坊内厩置二人,掌内车舆之事; 武散官有八尉,自正六品至从九品。隋唐诸牧监统领各牧或马牛之群亦置一至二人。宋朝为县尉简称。金亲王府属官亦置,掌警卫侍从,秩从四品。


1、官名。春秋时有军尉、舆尉,皆为高级军官,掌兵事。也简称尉。《左传·襄公十九年》:“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又《闵公二年》:“羊舌大夫为尉。”注:“尉,军尉。”秦汉有太尉,掌兵事;廷尉,掌刑狱。县尉,掌察奸捕盗。又有都尉、卫尉、校尉、骑尉,皆武职;还有中尉等。都简称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廷尉,秦官,掌刑辟。”“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上林有八丞十二尉。”秦汉之尉官,后世多相沿。

2、清代驻防旗营有城守尉、防守尉。民国初等军官有上尉、中尉、少尉。详见各条。

猜你喜欢

  • 和硕厄夫

    即“和硕额驸”。

  • 典曲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司仓下大夫属官,掌曲的制作,下设典曲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罢。

  • 南正

    官名,颛顼时有此官,掌司天。《史记·历书》:“少皞氏之哀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官名。部落中掌管宗教职能的原为巫史之流,是沟

  • 旧指君主呼唤属下前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 多生

    官名,殷朝置。武官。《甲骨文合集》第二四一四○片: “辛卯卜, 即贞, 多生射。”

  • 升阶

    官员升赏的方式之一。唐制,官员每年于小考后取得考牒,每五年大考, 综合小考等第, 决定升隆奖惩。等第高者,予以升阶。四次小考,总评中上者, 加官阶一级; 四考总评中中者亦进一阶;总评为上下者,加官阶两

  • 神果总管

    将官名,金朝置。为军中主将或主帅,掌领兵征伐。神果总管为金国海陵王侵宋时的三十二总管之一。见《金史·百官一》。

  • 昌黎尹

    官名。十六国后燕,北燕京都行政长官。后燕慕容盛都龙城(今辽宁朝阳),为昌黎郡治,故改昌黎太守置。职掌略同京兆尹。

  • 太官中丞

    官名,汉置,为太官丞之一,佐太官令掌宫中饮食,属少府。见《薛氏钟鼎款识·好畤鼎》。官名。见《薛氏钟鼎款识》卷十八。《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太官有七丞,中丞可能是太官令的主要佐官。

  • 羽林骑

    官名,又名羽林郎、建章营骑,简称羽林,汉置,属光禄勋,掌宿卫侍从。东汉分左、右,其长官称监。参看“羽林”、“羽林郎”、“羽林左监”、“羽林右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