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尚书台

尚书台

官署名。秦、西汉少府有尚书署,掌收发诏命章奏。东汉称尚书台,亦号中台、内台,仍设宫禁中,职权更加扩大,名义上仍隶少府,实际上直属皇帝,既是参与决策的宫廷出令机构,又是综理国事的政务中枢,兼具中朝、外朝双重职能。各级官府奏章皆呈送尚书台,由其拆阅、裁定、记录、转呈、代奏,并向皇帝提供建议,参议政事。皇帝有成命,由其拟诏出令,下达三公府,有时不经三公,径下九卿。本台官员对诏令有异议,有权驳议。官吏选举、任免、考课、弹劾、诛赏、刑狱,无所不总。上自中央九卿,下至州郡,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监督管理。虽置三公,形同虚设,权归台阁。太傅、太尉、大将军等大臣如加“录尚书事”衔,始可参预国政,综理政务,成为真宰相。长官为尚书令,次官为尚书仆射,总领台事,参议朝政。左、右丞各一员,掌台内具体事务及监督诸曹。设尚书六员,分领三公、吏、二千石 (后又分曹)、民、客 (后分南北主客)、中都官诸曹,曹各置郎 (侍郎、郎中)、令史。东汉末仆射分置左、右。和帝以后,信用宦官,中常侍出纳王命,与尚书台分权。魏、晋以来改称尚书省。然魏、晋、南朝宋、齐往往台、省互称。参见“尚书”、“尚书省”。


官署名,秦和两汉称尚书署,东汉称尚书台,也称中台、内台,设在宫中。名义上属少府,实际直属皇帝,掌总理奏章、宣布诏令,参与决策,实为总理国事的中枢。各级官府的奏章由其拆阅、记录,转呈、代奏,并掌选举、任免、考课、刑狱、诛赏。其所拟诏令,直接下达三公,甚至隔过三公,直接下达九卿。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掌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武帝改尚书令为此称)为中谒者令,初置尚书,员五人,有四丞。”《后汉书·百官三·少府》:“尚书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另有一人为仆射),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左右丞各一人。”《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讨郎。”注:“《汉官仪》曰: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仆射,秦官,仆,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以督课之。”

猜你喜欢

  • 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四品,掌常州、湖州二路茶园户二万三千,采种茶叶,供应内府。隶宣徽院。设于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置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下辖七提领所,每所设正、同、副提领各一员

  • 右奉裕卫

    官署名。即太子右内率府,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咸亨元年 (670) 复名右内率府。

  • 太子左清道率府副率

    官名。即太子左清道副率。

  • 接手官

    官名。金朝设于上林署花木局。掌诸苑园种植花本。章宗泰和元年(1201)罢。

  • 中书议郎

    官名。北魏置,属中书省,参议朝政、礼仪、刑狱,选用博学之士。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五品中,二十三年改定职令,未见此职。官名。北魏置,五品中,掌议论。见《魏书·官氏志》。

  • 冗食

    周朝官吏因上值而由公家供膳。《周礼·地官 ·槁人》:“掌共 (供) 外内朝冗食者之食。”孙诒让注:“冗,散也。外内朝上直诸吏,谓之冗吏。亦曰散吏。以上直不归家,槁人供之,因名冗食者。”

  • 中国国民党省党部

    中国国民党一省的最高党务机关。包括中国国民党省执行委员会及省监察委员会均由全省党员代表大会选出,受中央党部的指挥、监督,掌理本省党务。如无特别指明,省党部专指执行委员会而言。省党部与省政府之间的关系如

  • 不世之君

    罕见的好国君。《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

  • 都大堤举茶马

    见“都大提举茶马司”。

  • 前锋大都督

    官名。东晋置。统率前锋部队。《晋书·元帝纪》: “(王敦举兵武昌,元帝)以司空王导为前锋大都督。”十六国汉进攻长安时,亦授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