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待制

待制

①官吏更宿制度。始见于唐。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二省,时时召以草制。高宗永徽(650—655)中,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德殿西门。武则天文明元年(684)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章善、明福门。玄宗先天末(713)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代宗永泰(765—766)时,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集贤门,凡十三人。崔祐甫为相,建议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正衙待制官日二人。②官名。即待制之官。唐始置,隶集贤殿书院。玄宗时增置,待以草制。宋朝为侍从职名。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均设,从四品,为侍从贴职。金朝置为翰林学士院属官,分掌词命文字,分判院事,无定员,正五品。元朝沿置翰林院兼国史馆五人、蒙古翰林院四人、集贤院一人。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沿置,为翰林院属官,从五品。十四年革。


官名。唐高宗永徽年间,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制于武德殿西门;唐代宗永泰时勋臣罢制无职事的都待制于集贤门。以后成为定制,以文官六品以上更为更直待制,备顾问。宋朝各殿阁皆设待制官,位在直学士下;辽金元明都设翰林院待制;清朝废。

猜你喜欢

  • 郎中户将

    官名,西汉置,属郎中令,掌护卫宫殿门户,分左右。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参看“郎中车将”条。

  • 总统府第六局

    国民党政府总统府的内部机构。掌理本府庶务出纳、来宾登记、交际、交通、卫生、医药等事项。置中将或简任局长一人,少将或简任副局长一人,上校或荐任科长七人,科员十五至三十七人,书记官十至十五人,事务员十五至

  • 皇太子宫小学教授

    官名。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置,掌以经史教授皇孙。官名。宋淳熙中置,见“资善堂”。

  • 提点坑冶司

    官署名。宋置,掌收山泽所产及铸钱。岁有定数,根据完成任务好坏而赏罚。其官有提领诸路铸钱官一员、干办公事二员、检踏官六员、称铜官一员、催纲官一员。见《宋史·职官七·提点坑冶司》。

  • 释教总制院

    官署名。元朝置,简称总制院。掌全国释教,兼治吐蕃事务,设于世祖至元元年(1264),以国师八思巴领之。二十五年,改为宣政院。

  • 劝业道

    官名。清末各省劝业长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革地方官制,始置。每省一人,正四品,简任。任期三年,归督抚节制并由农工商部、邮传部考查。掌全省农工商矿及各项交通事务(大员特办者除外)。设公所为衙署。

  • 番经厂

    宫廷祗应机构。明置,掌习念西方梵呗经咒。宫中英华殿所供西番佛象,都设近侍司其灯烛香火。凡做好事,则悬设幡榜。本厂内官,都戴番僧帽,穿红袍,黄领,黄护腰。主官有掌厂太监一人。

  • 秋试

    (1)宋称解试为秋试。宋制,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解试,定在省试前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开科,因称解试为秋试。(2)明清时乡试亦每隔三年在八月份举行,亦有秋试之称。参见“乡试”。

  • 省合作事业管理处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直属于省政府或建设厅。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各省设立的合作管理机构,或称合作事业管理委员会,或称合作事业指导委员会等,直属于省政府;或设合作事业管理处,直属于建设厅。民国三十年(公

  • 太医院管勾

    伎术官名。金置,属太医院。秩从九品,随科至十人设一员,以伎术精良者充任。如不足十人,并须至十人时始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