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官名。①秦始皇始置,位仅次于左、右丞相,辅佐丞相处理全国政务,权重而秩尊。西汉沿置,仍为丞相副贰,秩中二千石,与丞相对称“二府”、“两府”,协调处理天下政务,而以监察、执法为主要职掌,为全国最高监察、执法长官,位上卿。主管图籍秘书档案、四方文书,百官奏议经其上呈,皇帝诏命由其承转丞相下达执行,负责考课、监察、弹劾官吏,典掌刑狱,收捕、审讯有罪官吏等,或派员巡察地方,镇压事变,有时亦督兵出征。丞相缺位,常由其递补。因与皇帝关系亲近,有时权势尚在丞相之上,或尊称宰相。属官有两丞,一名御史丞,领御史三十员留御史府,受理百官事务; 一名御史中丞,领侍御史十五员入侍宫中兰台,掌文书档案,收纳公卿奏事,监察百官,外督诸部刺史。武帝以后,章奏诏命之出纳转归尚书、中书,监察、弹劾之职权实移御史中丞,御史大夫职权逐渐旁落。咸帝绥和元年(前8)改名大司空,列位三公,号称宰相,备位而已。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旧,元寿二年(前1)复改大司空。东汉称司空,参议朝政,职掌土木工程,不复领御史、掌监察。东汉末曹操罢三公,曾复置。三国吴置左、右御史大夫。魏晋南北朝不置,唯十六国汉、西秦、大夏等国置,位次丞相,名同汉制,实权仍归尚书。隋、唐五代为御史台长官,专掌监察弹劾百官,地位虽隆,职同前朝御史中丞,非如秦、汉副宰相之职。隋从四品,唐初从三品,武宗会昌二年(842)升正三品。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大司宪,咸亨元年(670)复旧;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置左、右肃政大夫,中宗神龙元年(705)改名左、右御史大夫,玄宗先天(712—713)中复并为一员。中唐至五代,多为外官所带宪衔,正职常缺。北宋前期正员存而不除,多作从二品加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罢检校加官,正员仍存,未尝除授。辽朝置为南面朝官,任用契丹贵族。西夏任用党项贵族,职位崇高,在皇帝左右谏诤参谋,后期常出任金国使臣。金朝亦置,皆为御史台长官。掌纠察朝仪、弹劾百官、审核官府公事、复查刑狱案件。金初正三品,世宗大定十二年(1172)升从二品。元朝置一至二员,世祖至元五年(1268)定为从二品,二十一年升从一品。江南、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亦置,品秩同内台。元末朱元璋吴元年(1367),置左、右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职任清要,从一品; 明洪武十三年(1380)随台罢。后设都察院,以左、右都御史为长官。惠帝建文二年(1400)改都察院为御史府,复置御史大夫为长官,成祖复改御史府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为左、右都御史。参见“御史台”。②西汉初诸侯王国自置,位次丞相,掌督察官吏。景帝中元三年(前147)省。东汉末至南北朝诸霸府所建王国或置,称帝后悉改司空。


官名,秦汉皆置,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俸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不常置。东汉无御史大夫,而仅置御史中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晋以后多不置,唐朝御史台有此官,为台长官,掌纠察。明废。见《新唐书·百官三·御史台》、《通典·职官六·御史台》。

猜你喜欢

  • 计部郎中

    官名。①西魏尚书计部长官,掌国家财赋收入。②渤海国右六司计部长官。参见“计部”。

  • 上柱国

    官名。战国楚国置,位极尊,仅次于令尹,掌军政,主征战。秦末,项梁曾拜楚王、上柱国,陈胜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北周武帝建德四年 (575),置为最高级勋官,正九命。隋朝置为从一品散实官,炀帝大业三年

  • 公国

    政区名。三国魏在县与侯国之外,另增县王国与公国两种相当于县的政区。此种县王国和公国其受封者的地位及身份低于和郡平行的王国的王,故其封国仅相当于县一级政区,受统于郡。

  • 露门学文学博士

    学官名。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置露门学, 以萧㧑、 唐瑾、 元伟、王褒任之,教授学子,四人皆为公卿中的文学之士,任官中大夫,可知其职之重。皇太子亦曾在此受教。参见“露门学”。官名。北

  • 捕盗都尉官

    官名,即捕盗都尉,掌寻捕盗贼及三辅治安。《汉书·王莽传下》:“三辅盗贼麻起,乃置捕盗都尉官。”

  • 令状

    见“职令状”。

  • 太子典食令

    官名。金置,属詹事院。秩正八品,承奉膳羞。有丞,正九品。

  • 六驺

    春秋时晋国六个养马官的合称。《左传·成公十八年》:“程郑为乘马御,六驺属焉。”杜预注: “六驺,六闲之驺。”

  • 管带官

    官名。① 清朝神机营军火局及军器库之长官,各设一人。分掌制造军火器械及收发军火器械。②清末新陆军军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营一人,正四品。掌辖全营。协参领充,奏补。

  • 人啬夫

    官名。一说即“民啬夫”。战国置。主管一乡百姓政教的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