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散郎

散郎

①官名。《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世)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司马贞《索隐》: “三郎谓中郎、外郎、散郎。”魏、晋中郎、郎中等郎官无职事,故亦有此称。《晋书·夏侯湛传》: “而官不过散郎,举不过贤良。”时湛为郎中。②散骑侍郎简称。《三国志·方技·杜夔传》: “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稚乐。”③唐朝指尚书省诸司员外郎。郎中则称正郎。


1、郎官名称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三郎无得立者。”注:“《索隐》:三郎,中郎、外郎、散郎。”

2、无职事的郎中。《晋书·夏侯湛传·抵疑》:“官不过散郎,举不过贤良。”唐朝韩愈《韩昌黎集·外集·顺宗实录五》:“执谊尝为翰林学士,父死罢官。此时虽为散郎,以恩时时召入问外事。”

3、指员外郎。《唐书·元稹传》:“长庆初,崔潭峻方亲幸,以稹歌词数十百篇奏御,帝大悦,问稹今安在,曰:‘为南宫散郎。’即擢祠部郎中,知制诰。”

猜你喜欢

  • 振威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初曹操置。以李通为之,领兵屯汝南西界。见《三国志·李通传》。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掌帅军征伐或驻守。《三国志·魏书·李通传》:“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拜通振威中

  • 饩廪司

    官署名。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置上都应办所,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改为饩廪司,属上都留守兼本路都总管府。设大使、副使各一人,掌诸王驸马使客饮食。

  • 右温禺鞮王

    匈奴王号名。位次于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日逐王,而高于左右渐将王等,有部土,掌领本部兵马人众。属官有骨都侯、左右日逐骨都侯、日逐、且渠、当户、千长等(见《汉书·王莽传》、《后汉书·南匈奴传》)。《

  • 右军师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曹操置。为丞相府重要僚属,员 一人,参议军国大事。三国吴亦置,地位较高,不属丞相府,多由左大司马兼任。官名,掌参议军国大事。三国魏置,为丞相府属吏,员一人。吴也置

  • 镇抚司

    官署名。元朝始置。隶万户府,设镇抚二人,蒙古、汉人参用。明朝沿置,隶卫指挥使司下,掌本卫刑名。设镇抚二人,从五品。隶锦衣卫下者。除掌本卫刑名及理军匠外,兼掌诏狱。洪武(1368—1398)末罢锦衣卫狱

  • 中宫尚书

    官名。东汉属大长秋。员五人,以宦者任之,秩六百石,主管皇后宫中文书。官名,汉置,为皇后官属,属大长秋,秩六百石,掌中宫文书。《后汉书·百官四》:“中宫尚书五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文书。”李祖楙

  • 禁兵

    亦称禁军,原指皇帝的亲兵,北宋时用作正规军的称号。宋初挑选琵琶腿(大腿粗壮)、车轴身(肩宽腰细)、高度适中(五尺五寸至五尺六寸)、体力强壮的军人,充当禁军,集中京师,成为全国的正规军。各赐以美名为番号

  • 筹备立法院事务局

    内务部直辖机构。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十月三十一日袁世凯任命顾鳌为“筹备立法院事务局”局长,次年三月十八日又命其兼任“国民会议事务局”局长;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四月七日将两局并归内务部。实际

  • 太孙太傅

    官名。西晋惠帝永康元年 (300)立司马减为皇太孙,即储君。以司马伦为太孙太傅,职如太子太傅。太孙废,其官亦罢。参见《晋书·愍怀太子传》。

  • 五威将右帅

    官名,也省称五威右帅,掌助五威将班符命于天下。详见《五威将前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