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的后代原褒圣侯为文宣公,并兼任曲阜县令。见《唐会要·褒崇先圣》。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的后代原褒圣侯为文宣公,并兼任曲阜县令。见《唐会要·褒崇先圣》。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从九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见。
即“都兵郎”。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改太子左虞候开府置,正四品。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名太子左清道卫率,中宗神龙元年(705) 复名左虞候率,玄宗开元元年(713)又改左清道率。
即“提点刑狱公事”。官名。宋置,又称“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掌察所辖狱讼而平其曲直,所到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闻,兼掌举刺官吏之事。见《宋史·职官七·提点刑
通常指皇帝身边的近臣,包括朝廷官吏和宦官。朝廷官吏多指御史、给事中等,宦官有御前近侍,如打卯牌子、御前牌子、答应长随、尚衣、尚履等。国君的亲近侍从官员。《后汉书·伏湛传》:“近侍纳言左右。”
唐古特官。清设于后藏,属唐古特文官。员额不定,其职掌为佐大期奔管理马厂。民国时期沿置。
官名,汉置,属黄门令,宦者,掌出入侍从。见《后汉书·百官志三·少府·黄门令》。官名。东汉时黄门令的佐官。见“黄门令”。
官名。亦称“右民郎中”。西晋分民曹郎置,为尚书省右民曹长官通称,亦称郎中,六品。东晋省并左民郎。北魏复分置。初属右民尚书,孝文帝太和(477—499)改制后属度支尚书。太和十七年定郎为从五品中,郎中五
即“河吞大”。
爵名,也写作“翕侯”。汉和西城康居、乌孙皆置。《汉书·匈奴传上》:“前将军翕侯赵信兵不利,降匈奴。赵信者,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翕侯……单于既得翕侯,以为自次王,用其姊妻之。”《汉书·张骞传》:“大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