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旅帅

旅帅

官名。① 《周礼》夏官之属。为一旅之长,下大夫爵。郑玄注: “旅一党”,“凡军帅不特置,选于六官六乡之吏,自乡以下德任者使兼管焉。”孙诒让正义引江永说:“党出五百人为旅,旅帅下大夫,即党正也。”参见“党正”。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十二卫改帅都督为旅帅,为一旅之长。唐朝三卫中郎将府置,每校尉有旅帅二人,从六品上; 率府为正七品下。折冲府每府十人,从八品上。宋朝官制中有旅帅一职,然只存其名而不除授。③太平天国军中与地方之职官,起义之初仿古制设。军队编制,基层为两,四两为一卒,五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师。每旅设旅帅一人,以前、后、左、右、中五营编号。如左八军右营师帅中营旅帅、中十军左营师帅后营旅帅等。下辖卒长五人,两司马二十人,伍长一百人,伍卒四百人,共五百二十五人。另有“职同旅帅”,数不可考。地方建制,以五百二十六家(一说五百家)为一旅,设旅帅一人为乡官。由地方推举,专司一旅之民事、赋役和征兵之事。下属与军中相同,然不如军中位尊。


官名。1、周设此官。周代军制,五百人为一旅,其统帅为旅帅。《周礼·夏官·司马》:“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

2、隋炀帝改帅都督为旅帅。见《隋书·百官下·十二卫》。

猜你喜欢

  • 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官名。五代后唐明宗天成 (926—930) 中创置侍卫亲军,总领马、步禁军,用亲信为其长官都指挥使,遂以随驾马步军都指挥使为之,天成三年康义诚为首任; 其后又设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军

  • 徽猷阁待制

    官名。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置,从四品,属侍从贴职。官名,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置,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掌更直备顾问。见《宋史·职官二》,参看“徽猷阁学士”条。

  • 光寺钱

    唐朝大理寺官员被超擢他官所出犒酬本寺同僚之资。李肇《唐国史补》卷上:“韩令为宣武军节度使,张正元为邕管经略使,王崇为寿州刺史,皆自试大理评事殊拜。本寺移牒醵光寺钱,相次而至,寺监为荣。”

  • 省眼

    吏部郎官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吏部郎为小选、为省眼”。

  • 司宪大夫

    官名。即御史中丞,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 (670)复名御史中丞。官名。唐置,见“宪台”

  • 制宪

    清朝地方官员对总督之尊称。清代总督的尊称,又称制台。宪和台都是对高级长官的尊称。参看“总督”条。

  • 兵曹参军事

    官名。隋朝诸卫、诸率、诸王府、诸州皆置为僚属,正七品上至正九品下、视正八品至视正九品不等,文帝开皇三年(583)改名司兵参军事,十二年雍州复改兵曹从事置; 炀帝大业三年(607) 皆改名司兵书佐。唐高

  • 校阅

    官名。宋始置,属史馆。掌点校书籍。《文献通考·职官五》说:宋代“史馆又有校勘、检阅、校正、编校等官,或以布衣之该洽者为之。”金属国史院,元属翰林兼国史院,明属翰林院,清则置于文渊阁。

  • 司宾寺卿

    官名。见“司宾寺”。

  • 守阙教练使

    见“使院牙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