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君临一国的君主。殷、周最高统治者皆称王。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君或历代割据一方的统治者也僭称王。②官名。清朝有“总理学务王”、“议政王”、“辅政王”,详各条。③爵名。汉朝以后为爵位的最高一等,在公之上,多用以封授宗室,少数建有殊勋的功臣亦封王,但历朝皆不多见。魏、晋以后,权臣封王多为篡位前兆。


1、天子、国君。夏商周三朝的国君称王。《尚书·夏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尚书·商书·汤誓》:“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尚书·周书·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民、千夫长、百夫长……”

2、诸侯国的国君。东周时许多诸侯国的国君自封为王,如秦王、齐王、楚王、韩王、赵王、魏王、燕王等。

3、功臣皇子的封号。秦末项羽封有功战将为王,如汉王、赵王等。见《史记·项羽本纪》。《汉书·异姓诸侯王年表》。刘邦统一天下后,封兄弟和皇子为王。见《汉书·诸侯王年表》和《汉书》卷三十五、三十六、三十八、四十七。

4、归降的少数民族国君、首领。汉朝封归降的少数民族的国君、首领为王。《后汉书·百官五》:“四夷国王,率众王,归义侯,邑长,邑君,皆有丞,比郡、县。”

猜你喜欢

  • 莫敖

    官名。春秋战国楚置。掌军政,领兵征战。相当于别国的司马官。《左传·桓公十一年》: “莫敖患之。”杨伯峻注: “莫敖,楚国官名。即司马。此时之莫敖,盖相当大司马之官,但以后楚又另设大司马、右司马、左司马

  • 大都南北两城兵马司

    即“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

  • 三百石长

    三百石长,犹言三百石俸的县长。《史记·田叔列传》:“(任安)除为三老,举为亲民,出为三百石长,治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万户为长,秩

  • 军正中大夫

    官名。北周置。《北史·皮景和传》:“(皮信)降周军,授上开府、军正中大夫。”一说属夏官府。多省称为军正。下设军正下大夫以佐其职。正五命。

  • 司刑大夫

    官名。即刑部郎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刑部郎中。官名。唐龙朔二年改刑部郎中为司刑大夫。掌律法,按覆大理及天下奉谳,为尚书、侍郎之贰。见《旧唐书·职官二·刑部尚书》、《新唐

  • 捧日都指挥使

    官名,宋置。宋代殿前司军有捧日左右厢,各有都指挥使为其长官。见《宋史·职官六》。

  • 安汉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末刘备置,班在军师将军上。三国蜀沿置。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五班,拟智武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仍拟智武将军等号

  • 左右伯

    官名。即左伯、右伯。春秋时齐国置。司空属官,掌治道路。《管子·轻重戊》:“ (齐桓公) 令谓左右伯沐涂树之枝。”《管子集校》引张佩纶云:“《周礼》‘宫伯’,注:‘伯,长也’。《国语》‘司空视塗’,韦注

  • 官名。春秋置。①供使役的贱臣。《左传·昭公七年》: “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②军吏。掌车舆辎重。《淮南子·兵略训》: “收藏于后,迁舍不离,无淫舆,无遗辎

  • 大军校

    陆海军官佐等级名。见“初等官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