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纳言

纳言

官名。①亦作“内言”。相传舜时有此官,职掌承上启下,传宣上命,受纳奏言。《尚书·舜典》:“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孔安国传:“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战国亦置,见《季木藏陶》第80号。后世因作为侍中的别称。隋朝因避文帝讳,改侍中为纳言,置二员,为门下省长官,正三品。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名侍内。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改纳言,三年改名侍中。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复置纳言,为门下省长官,正三品,中宗神龙(705—707)中复改侍中。参见“侍中”。②新莽由羲和(大司农)改名。东汉复名大司农。③东汉以来对尚书官员的别称。④北周武帝时由御伯改名,设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掌出纳帝命,为枢要近侍之臣。隶天官府。


官名。1、掌出纳帝命。《尚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2、王莽改大司农曰纳言,改太常曰秩宗。纳言秩宗皆文职,但王莽也使其将兵征伐,“令七公六卿号皆兼称将军”,故又称纳言将军、秩宗将军(见《汉书·王莽传》)。《后汉书·隗嚣传》:“纳言严尤,秩宗陈茂,举众外降。”《后汉书·光武帝纪》:“伯升又破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于淯阳。”参看“大司农”。尧时设纳言,犹后代的尚书,为国君的喉舌,掌传达国君的命令和上呈有关文书(见《尚书·尧典》。“龙作纳言,出入帝命。”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掌侍从。北周初有御伯中大夫二人,掌出入侍从,属天官府;保定四年改御伯为纳言,掌侍中之职,宣帝末,又另置侍中为加官。隋又改侍中为纳言;炀帝大业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唐初为纳言,武德四年又改称侍中。见《通典·职官三·侍中》。

猜你喜欢

  • 馆长

    官名。太平天国男馆和女馆中设立的低级职官。金田起义时,太平军分别男行女行,设男馆(也称男营)和女馆(也称女营、姐妹营、姐妹馆)。女馆中卒长以下设两司马,即为馆长,下领二十五人。一部分肩负作战任务,大部

  • 彰圣左右军

    禁军名。后唐置,《五代会要·京城诸军》记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六月改捧圣马军为彰圣左右军,为禁军中的两军。

  • 次舍

    官吏所居官署及其值宿退息处。《周礼·天官·宫正》:“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史记·吴王濞传》:“治次舍,须大王。”

  • 四面大都督

    官名。北魏末置。《魏书·尔朱度律传》:“元晔之立,以度律为太尉公、四面大都督,封常山王。”

  • 东台侍郎

    官名。即门下侍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黄门侍郎置,咸亨元年 (670) 复名黄门侍郎,玄宗天宝元年 (742) 又改门下侍郎。官名。唐设此官,为东台的副长官,侍从皇帝左右。唐高宗龙朔二年,改门

  • 大谏

    官名。①春秋齐国置,掌规劝训戒之事。《管子·小匡》: (管仲曰)“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吕氏春秋·勿躬》作“大谏臣”。②谏议大夫别称。洪迈《容斋四

  • 太祝

    官名。即“大祝”。①一说为殷朝六大之一。《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郑玄注: “此盖殷时制也。”②西周始置,历代沿置。西周时为众祝官之长,掌祭祀祝祷

  • 催长

    官名。清朝内务府所属七司以及钱粮衙门等机构均置,负责催办具体事务。自八品至无品级不等。其下设有副催长、委署催长等。

  • 斗子

    宋朝下等役职名。掌仓库出纳用斗,差下户充当,或招募。公人名。宋代州役之一,掌仓库出纳用斗。一般差下户充任或出于招募。

  • 采访使

    官名。唐玄宗开元四年(716),以尚书右丞倪若水为汴州刺史兼河南采访使。二十二年,置十道采访处置使,以御史中丞卢绚等为之。旋以刺史为之,各使置印,各地军政隶节度使,民政隶采访使。肃宗乾元元年(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