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膳部

膳部

官署名。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置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西魏末、北周仿《周礼》建六官府,遂为天官府诸司之一,掌供宫廷饮食,设中大夫为长官,武帝建德二年(573)省中大夫,改以下大夫为长官,宣帝时复旧。下大夫、上士、下士贰之,辖内膳上士、中士; 食医下士; 外膳上士、中士、下士; 典庖中士、下士; 典饎中士、下士; 酒正中士、下士; 肴藏中士、下士。掌醢中士、下士。司鼎俎中士、下士。掌冰中士、下士。北齐为都官尚书所辖诸郎曹之一,掌侍官百司礼食肴馔等事,设郎中为长官。隋朝为礼部(祠部)四司之一,掌祭器、酒膳、食料之政,初设侍郎二员为长官,员外郎为次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置郎、承务郎为长贰。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置郎中、员外郎为长贰。历朝沿置。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司膳,咸亨元年(670)复旧,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再改,肃宗至德二载(757)再复。五代因之。渤海国亦置,属左六司,设郎中。北宋前期无职掌,设判部事一员,以无职事朝官充任,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主管供进酒膳、祠祭牲牢礼料、藏冰供赐等事,郎中、员外郎复为职事官,领御厨、翰林司、牛羊司。哲宗元祐元年(1086),由主客郎中兼管,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祠部郎官兼管。明初亦置,为礼部四属部之一,设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三员,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名“精膳清吏司”。


官署名。唐宋皆置,属礼部。《新唐书·百官一·礼部·膳部郎中》:“掌陵庙之牲豆酒膳。”《宋史·职官三·礼部·膳部郎中》:“掌牲牢、酒醴、膳羞之事。”其官有郎中和员外郎。

猜你喜欢

  • 左羽林率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左武伯中大夫属官,统禁军羽林士,负责皇帝临朝及出行的侍卫,下设左羽林率中士、左羽林倅长下士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罢。

  • 闲散札蓝

    官名。清至民国时期蒙古各旗置,无定员定职,遇印务札蓝有事故时代理其职务。

  • 殿帅

    宋朝殿前都指挥使简称。又称殿岩。即殿前都指挥使,在宋朝,殿前都指挥使称殿帅,也称殿巖。参看“殿前都指挥使”条和《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殿前司》。

  • 右参议

    官名。见“参议”。

  • 女官名,汉置。《汉书·文帝纪》:“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母曰薄姬。”注:“臣瓒曰:《汉秩禄令》及《茂陵书》姬并为内官也,秩比二千石,位次婕妤下,在八子上。”《汉书·张敞传》:“令后姬得有所法则,下臣有

  • 先马

    官名。西汉太子太傅、少傅属官,置十六人,秩比谒者,六百石,为车马前导。官名,西汉置,为太子属官,太子出,掌在前引路。《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

  • 才高位下科

    科举制科之一。唐代设置,属于不遇类科目。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诏举,冯万石等三人及第。

  • 行人司司副

    官名。明朝行人司副长官,左、右各一人,从七品,专掌奉节出使诸事。

  • 分番屯戍军

    金代镇防军之一。由诸军中选取,轮流戍守西北。

  • 平河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 (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六班,大通三年(529) 定制后拟“忠勇将军”等号,班阶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