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观察使

观察使

官名。又称观察处置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停诸道采访处置使、黜陟使而置,掌监察所部官吏善恶,张举朝廷大纲。唐朝中期未设节度使之江南、岭南诸道则置为最高长官,总其军政、民政,下设副使、支使及掌书记、判官、推官、巡官、衙推、随军、要籍、进奏官各一人; 唐朝后期则多由节度使兼领,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宋朝诸州沿置,有实任与遥领之别; 后多用为武臣及宗室寄禄官,无定员、无职掌,不驻本州,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前为四品,后为正五品,位承宣使下、防御使上。西夏置,初为武官转迁职衔,后掌兵为实职。辽朝不设节度使之州置为观察使司长官,掌本州行政之事,有副使、判官。金朝诸节镇以节度使兼知,掌同府尹兼军州事,有同知管内观察使,以同知节度使兼; 专有观察判官一人,掌纪纲观察众务,分判吏、户、礼案事,通检推排簿籍。明洪武(1368—1398)初尝设十人,旋革。


官名。唐设此官,掌管一道(地区)的民政和军事;其官属有副使、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等。唐初派朝官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或名巡察使,或名按察使,或名采访使等,后定名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乾元元年改),掌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后兼理民事、军事,并兼刺史。设于不设节度使的地区。有节度使的,节度使兼观察使。宋为虚衔,元废。民国设,后改为道尹。见《新唐书·百官四下》,《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

猜你喜欢

  • 京师二十二仓

    官仓名。元置,属户部,秩正五品。其中万斯北、万斯南、千斯、永平、永济、惟亿、既盈、大有、屡丰、积贮十仓,每仓各置监支纳一人,正七品;大使二人,从七品;副使二人,正八品。丰穰、广济、广衍、大积、既积、盈

  • 南面大王

    官名,辽朝置,为南大王院长官,分掌部族军民之政。其佐官有:知南院大王事、南院太师、南院太保、南院司徒、南院司空等。见《辽史·百官志一》。

  • 中准令

    官名。原为平准令,东汉属大司农,秩六百石,掌知物价,主练染,作采色。有丞一人。灵帝熹平四年(175)改中准令,使宦者任之,列于内署。官名。东汉灵帝四年,改平准为中准,使宦者为令,俸六百石,掌平准物价,

  • 都团练使

    官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置,亦称都团练守捉使,大者领州十余,小者二三州,以保境、安民、惩奸为务。德宗时,行营亦置。

  • 第三不领人庶长

    官名。北齐置。原称第三不领民庶长,唐朝人修史时避讳改。视七品。

  • 冥氏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周朝置。掌捕杀猛兽,获取皮革齿须等珍异物资。《周礼·秋官·冥氏》:“下士二人,徒八人”,“掌设弧张,为阱护以攻猛兽,以灵鼓殴之。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官名,周设此官,掌

  • 长乐屯卫司马

    官名。《汉书·冯奉世传》:“功次迁长乐屯卫司马”。官名,西汉置。西汉长乐宫有卫尉,掌守卫长乐宫。卫尉属下有司马,掌领屯卫兵守卫。参看《后汉书·百官四·大长秋》和“长乐少府”条。

  • 楚兵将军

    官名。北魏置。明元帝泰常(416—423)间叔孙建自广阿镇将除使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楚兵将军、徐州刺史,率军进攻南朝宋。见《魏书·叔孙建传》。

  • 司郊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春官府典祀中大夫司郊上士属官,正一命。

  • 殿中冗从武贲

    参见“殿中冗从虎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