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郡主簿

郡主簿

郡门下吏名。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三公有“黄閤主簿,录众事。”郡国亦设,常见《碑》、《传》。其职掌是“主诸簿书,普关诸事”,见韦昭《辩释名》。故主簿除掌文书之外,其职务并不固定,至东汉时其职任也还是“拾遗补缺”,见《后汉书·王涣传》。拾遗补缺主要就是奉办郡守差遣之事,如代郡守宣读书教,为郡守奉送要函,为郡守迎接贵客。从这些拾遗补缺的具体任务中,可以看出主与郡守的亲近关系。三国沿置,广平郡主簿尝代表太守奉书致礼,太守犯法亦常先收捕主簿。这些都是汉代的遗制,也都显示出主簿职居亲近。主簿以亲近之故,地位日高,在郡吏中仅次于功曹。至南朝,丹阳及大郡主簿,地位尤崇,或以博士、卿丞迁任,或以参军迁任,且有诏书任命的,得奉朝请,入为尚书郎,出为县令、长。北魏清都郡主簿秩流内比视八品,外郡为流内比视从九品。北周亦置,据《周书·武帝纪》,建德四年(公元575年)三月丙辰,“郡县各省主簿一人”,是有主簿,且不止一人。隋初郡亦置主簿,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以州统县。炀帝时复改州为郡,置郡主簿。至唐代废。

猜你喜欢

  • 户税案

    官署名。北宋前期置,隶三司户部,掌夏税之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随三司废。

  • 藩邸

    诸侯王的府第。庾信《故周大将军义兴公萧公墓铭》:“有美令德,茂亲藩邸。”《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唐陈鸿《东城父老传》:“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

  • 左省

    唐朝门下省官署位中书省之左,故别称左省。官署名,唐代门下省的别称。唐玄宗天宝元年,改门下省长官侍中为左相,故称门下省为左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

  • 官田

    周朝对做官的庶人颁赐的禄田。《周礼·地官·载师》: “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郑玄注: “官田,庶人在官者其家所受田也。后泛指不属个人名户下的田地,由官府掌握。

  • 殿中医师

    官名。南朝梁置。掌内宫医药。《周书·艺术·姚僧垣传》: 梁武帝大同九年(543),“还领殿中医师”,“十一年,转领太医正”。

  • 殿内丞

    官名。殿内省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置,一员,从五品。官名。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为殿内省的佐官。唐武德初改为殿中丞。

  • 士大夫

    战国时期对官僚阶层的称呼。《墨子·三辨》: “士大夫倦于听治。”《周礼·考工记》: “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郑玄注: “亲受其职居其官也。”后世沿之。1、做官的人。《周礼·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

  • 扞海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 (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四班,拟伏波将军等号,大通三年 (529) 定制后,班阶略提高,拟光烈将军等号。

  • 三老五更

    即“三老”与“五更”的合称,分见“三老”、“五更”。官名,汉置。三老本为乡官,掌教化。乡三老之优者举为县三老,还有国三老。五更指年老而知三德五事者。以大夫为五更。《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于辟雍。”注

  • 断司

    官署名。宋朝司法机构之一。神宗元丰六年(1083),大理寺置,由大理评事、司直、大理正领之掌公案判决,大理正详审其当否,签押盖印,注明日期,然后送议司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