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图

都图

乡村基层组织与粮区划分单位。宋代有都保,为乡与保之间的组织,而未见有“图”之名。都图成为地方基层组织始于元代。元时所修《新昌县志》卷一记该县当时县以下基层组织为改宋时的厢为隅,乡为都,里为图,并不冠地名,而以数字为其次第。《萧山县志》亦说:“改乡为都,改里为图,自元始。”《嘉定县志》并叙述了改乡里为都图的原因:“图即里也,不曰里而曰图者,以每里册籍首列一图,故名曰图是矣。”惟元代究竟于何时改用此制,元史上无此项记载,故不得而知。可能只是行施于一些地方,并非普遍的制度。至明代,江南等地乡里之制日少而都图之制日多。据《平阳县志》记载,该县在明时共有一隅二镇五十五都。隅指县城,镇指市镇,都指乡村。此三者系同级组织,其下层组织均称图,全县共为二百五十二图,图下又分甲,每甲辖地三百亩;《象山县志》则载该县在明代的县以下组织为乡、都、图三级;《义乌县志》则为乡、都、图、甲四级,《鄞县县志》则为乡、都、图、里、甲五级。明代有所谓鱼鳞册,实为一土地登记图籍,系以田为经,以户为纬,田各归其本区,而以都图或里甲为单位,故明代的都图亦为一粮区划分单位。清初地方基层组织,各地颇不一致,一些地方仍有都、图之名。据《南通县志》所载,县下为乡,乡下为都,都下为里;《宝山县志》所载则县下为乡,乡下为都,都下为图。中叶以后,无锡知县裴大中以当时无锡县田赋疲欠之风甚炽,于是仿效明代“里甲”的遗意,创立以图为一县征解的单位,设图董或图正,图下再分为若干庄(或甲),庄设庄首(有些地方则图与庄之间尚有乡之一级,而称乡董),均依次以大户轮流派充值年,催收全国钱粮,负责总缴县署。参见“里甲”。

猜你喜欢

  • 都厢

    见“厢宫”。

  • 税务处会办

    官名。北洋政府置,为税务处的副长官。见“税务处”。

  • 委署催长

    官名。清朝职官之一种,即尚未实授之催长。所设机构,均有额定人数。

  • 玄坛丞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道观为玄坛置,为玄坛监之副职。

  • 右奕蠡王

    官名。匈奴置。奕蠡为匈奴语音译,亦作谷蠡。由单于亲子弟担任,地位仅低于左、右贤王和左奕蠡王,而合称四角,有依次担任单于的可能。西汉时居西方,所统土地、人口多于其它地位较低的诸王。

  • 左谏议大夫

    官名。秦以来有谏议大夫。唐德宗贞元四年(788 ),分置左、右,各四员。左隶门下省,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宪宗元和元年(806)罢左、右之号,武宗会昌二年(842 )复分置左、右。初为正五品上,后升为

  • 王府骁骑校

    官名。清置,见“王府参领”。

  • ① 即国。大国曰邦。《广雅·释诂四》:“邦,国也。”《周礼·天官·大宰》:“以佐王治邦国。”郑玄注:“大曰邦,小曰国。”②诸侯封土。《诗经·大雅·抑》孔颖达疏:“邦国,谓畿外诸侯。”③分封。邦与封通。

  • 太仆寺左右司

    清代太仆寺内部机构。左右司各设员外郎满州、蒙古各一人,主事满州、蒙古各一人,掌考核左右二翼马厂马匹之数而计其功过。属官有笔帖式五人,司书一人。

  • 籥章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有籥章中士二人,下士四人,掌教奏土鼓豳籥(豳籥为豳人所吹苇籥之声章)。北周仿《周礼》之制置籥章中士。正二命;籥章下士,正一命。属春官府乐部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