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监

都监

官名① 三国魏内侍官,以宦者充任。《三国志·曹爽传》:“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通,看察至尊,候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② 唐朝中叶以后监军宦官。时调数道兵马会战,常置都统或都都统为其最高统帅,别遣宦官为都监军使,称都监或都都监。③ 宋朝地方军事长官兵马都监的简称,位次钤辖。北宋初为临时差遣,分统各地屯驻禁军,参用文臣,后渐成固定差遣。诸路设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边防、训练事务;府、州所设掌本城禁军屯戍、兵甲、训练、差使事务;又有统兵出征的行营都监、统领临时屯驻禁军的驻泊都监,不预地方军务。资历浅者称监押,职权略同。关、城、县、镇、堡、寨等处如有屯兵亦置,多以知县、县令等地方行政长官兼任。神宗推行将兵法以后,各地驻防禁军由专设将领统率,都监渐成闲职。南宋略同。高宗建炎(1127—1130)初,令较重要府州的长官兼任本路都监,另以武臣一人任副都监为之副贰,许以便宜行军马事,可辟置僚属,屯兵数目不等。绍兴三年(1133)废地方长官兼都监之制,各路都监多为闲职,掌本处治安、防火、捕盗之事,又有正员以外的添差都监,无职事。至后期部分地区的都监复为统兵官。④ 协助管理军政的官员。辽朝北面朝官、御帐官、皇族帐官、诸帐官、部族官、军官、边防官诸详稳等司皆置,位次详稳,高于将军,协掌军政军令。北面朝官中北院、南院都统军司所置位次统军使、副统军使;北面边防官诸兵马都部署、副部署,诸军指挥使、副指挥史,诸都统军使、副统军史,北面行军都统、副都统,南面诸军都指挥史、副指挥史之下,诸乣军,皆置此官,掌部署约束监督营伍。金朝都元帅府置左、右都监各一员,从三品,位次左、右监军,为高级武官。⑤管理具体事务的官员。辽朝大惕隐司有之,协助惕隐、知惕隐司事管理皇族事务;北面诸坊、监养鸟兽官皆有之,位次详稳。金朝殿前都点检司所辖器物局、尚辇局,宣徽院所辖诸局、司、院、库,太府监所辖支应所,户部、礼部、工部所辖诸库、司、局、园,各地管理盐、酒、商税的官署等皆置,为低级事务官员,位正八至正九品。内侍局所掌宫廷诸门、殿、庙、园、诸妃位下亦置,分掌门禁管钥及各位下承应。


官名。1、三国时内侍官称都监。《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

2、监军称都监。唐朝派将出征,常以宦官为监军,称都监。

3、兵马都监的简称。宋朝在各路州府设兵马都监,掌管本路兵马的屯戍、边防、训练等政令,州府以下都监,掌管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等。见《宋史·职官七·路分都监》。辽代北大王院、南大王院、北面皇族帐官等所属许多司中设都监,为该司长官的重要助手。见《辽史·百官一、百官二》。金代都元帅府设左右都监一员,从三品,是辅佐元帅的高级将领。见《金史·百官一·都元帅府》。

4、金代宣徽院所属尚衣局、仪鸾局、尚食局、尚药局等之都监,均为正九品,为该局副职以下的官员。御药院都监排在第三位;头面库、缎匹库、金银库、杂物库的都监,均为该库负责人。见《金史·百官二》。

猜你喜欢

  • 左牝令

    官名。北齐置。详见“左牝署”。

  • 五官灵台郎

    官名。唐武则天长安二年 (702)改天文博士为灵台郎,肃宗乾元元年 (758) 加号五官灵台郎,员五人,正七品下,掌天文气象观测及教习之事,隶司天台。辽朝为司天监属官,南面官。明钦天监亦置,从七品,掌

  • 微员

    地位卑微之官员。特用于官员谦称。

  • 都船丞

    官名。奉置,属中尉。入汉因之,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属执金吾,为都船令副贰,员三人。东汉省。官名,汉置,共三人,佐令掌治水。参看“都船令”条。

  • 太子太傅

    官名。与太子少傅并称太子二傅。西汉初掌保养、监护、辅翼太子,昭、宣以后兼掌教谕训导。秩二千石。与太子少傅同领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等东宫官属。新莽改名太子师。东汉复故,秩中二千石,掌辅导太子,不

  • 京辅副都尉

    官名。京辅都尉府次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置一员,从四品。

  • 豆腐衙

    太平天国所设百工衙之一,主磨制豆腐。

  • 司盐校尉

    官名。三国蜀、吴置。主盐政。蜀兼理盐铁之利,领盐府,亦称盐府校尉。其属官有典曹都尉数员。吴治所在海盐 (今浙江海盐东北)。见《三国志·王连传》、《孙休传》。官名,三国吴蜀皆置,设于出盐处。掌盐政。蜀的

  • 廪牺署令丞

    官名。北齐太常寺所属有廪牺署,置令及丞。掌养牺牲,供祭群祀等事。隋唐沿置。唐代廪牺署除养牺牲外,并掌籍田所收,以供粢盛,以所余粮食及谷草饲养祭祀用牲畜。金亦置廪牺署,属太常寺,令丞以太庙令丞兼,掌祭祀

  • 三公大夫

    官名,王莽置,为九卿属官,分掌中都官职。《汉书·王莽传》:“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位皆孤卿。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