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里正

里正

官名。春秋战国置,为一里之长。主里政,检举善恶。秦及西汉沿置。东汉又称里魁。北魏亦置,管理京师诸坊内事务,每坊内有七、八百户或千户以上,设里正一人,下有二吏; 原为流外四品,宣武帝时为流外勋品。北齐沿置,每坊有里正二人,里吏二人;里吏不常置,尚有隅老四人。隋朝五家为保,保五为闾,皆有正; 畿外则置里正,以比闾正。唐朝因之,百户为里,置里正一人,五里为乡,置耆老一人。里正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法、催办赋役。一般由县司选勋官六品以下及白丁清平强干者充任。宋朝里正负责督催赋税,参与推排户等,编造五等丁产簿,故演变为乡役名。太宗淳化五年(994)规定差乡村第一等户轮充。仁宗至和二年(1055)废。神宗实行保甲法后,保正亦称里正。金、元亦为差役名目。金置里正,按比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村设主首,助里正禁察非法之事。里正由富民出钱雇募强壮可信任者充当,每任一年。元朝分置乡、都二级。乡设里正,都设主首,负责催办差税和地方治安。有些地方,里正专管催办钱粮,主首供应杂事。里正、主首均在应役诸色人户中轮流差充。至明朝改为里长。


古代乡里小吏,春秋时八十户为一里,以有治事才能者为里正。秦汉百家为里,里置里正,也称里典、里魁。晋和南朝改称里吏。北魏、北齐、隋、唐、宋皆置,仍称里正。宋以里正、户长等督赋税;宋太宗淳化五年始令各县以一等户为里正,二等户为户长。金、元也设里正,明称里长。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注:《宋史·食货志上五》、《文献通考·职役一》。

猜你喜欢

  • 三司设案

    宋代三司内部机构,为盐铁七案之一。掌旬设、节料、斋钱、餐钱、羊豕、米面 薪炭、陶器等物。

  • 奉宸库

    官署名。北宋仁宗康定元年 (1040),合并奉宸五库置,掌收储金银珍宝,以供宫廷须索。设监官二人,以入内内侍充任; 提点一人,以内侍都知充任。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隶太府寺。官库名

  • 太子右宫正

    官名。北周置。掌傅弼太子,匡正其过失。《周书·尉迟运传》: “时宣帝在东宫,亲狎谄佞,数有罪失。高祖于朝臣内选忠谅鲠正者以匡弼之,于是以运为右宫正。”

  • 都运

    都转运使简称。都运是都转运使的简称。详见“都转”、“都转运使”条。

  • 投传

    官吏辞职的别称。《后汉书·陈蕃传》:“以谏不合,投传而去。”注:“传,谓(官)符也。”投传,丢下官符。

  • 棘卿

    大理卿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大理卿为棘卿”。指大理寺卿。宋代王谠《唐语林八》:“凡言九寺,皆曰棘卿。《周礼》三槐九棘……皆三公九卿之位也,唐世惟大理得

  • 敦睦宫马群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掌敦睦宫马群饲养蕃息之事。

  • 征藏史

    官名。春秋时周王室置。掌典籍的征收及保藏。《庄子·天道》: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 ‘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成玄英疏:“为周征藏史,犹今之秘书官,职典坟

  • 陛见

    臣下谒见皇帝称陛见。如《后汉书》载周党曾“陛见帝廷”。清朝指外省大臣到京。各省布政使、按察使、每届三年,应奏请进京陛见。奏请未获准者,次年以后每年复行奏请。若奉旨允准或不令来京,俱自行报部,如逾期不行

  • 殿中侍郎

    见“殿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