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宫殿名。清皇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在北京紫禁城太和门内正中,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奉天殿,后改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称今名。康熙八年(1669)重建,三十四年再建。是皇帝举行大朝典礼之所,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诞辰)三大节及逢登极、亲政、大朝会筵宴、命将出师、百官除授谢恩及金殿传胪等,均在此举行。
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宫殿名。清皇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在北京紫禁城太和门内正中,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奉天殿,后改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称今名。康熙八年(1669)重建,三十四年再建。是皇帝举行大朝典礼之所,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诞辰)三大节及逢登极、亲政、大朝会筵宴、命将出师、百官除授谢恩及金殿传胪等,均在此举行。
太和殿
1830—1904美国弗吉尼亚州人。曾为陆军中校,参加南北战争。清光绪十一年(1885)任美国驻华公使。中日甲午战争时,参预中日议和活动,提出以中国赔款和朝鲜“独立”为和谈基础。二十一年建议美国政府以
东汉画像石。又称“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即今山东嘉祥县武宅山(旧称紫云山)武氏墓地石阙及四座石室祠堂四壁的石刻画像,以武梁祠所刻为最早,故名。全部建筑自桓帝建和元年(147)起陆续营造,历时数十年始成。
官制用语。汉制,指获准享有高于本职的仪制待遇。《汉书·张汤传》:“(张)放为侍中、中郎将,监平乐屯兵,置幕府,仪比将军。”
见“回回国子监”。
官名。辽代置,属南面官。为加官,无实职。
书名。本名《律疏》。唐永徽三年(652),高宗令长孙无忌等为上年修订的律书(永徽律)逐条详释,并设有问答,成三十卷,于次年颁行。开元二十五年(737)又重加刊定,故今所见刊本有永徽以后的地名、职官、名
?—前8西汉时匈奴单于。名且莫车。呼韩邪单于子,搜谐单于异母弟。元延元年(前12)搜谐单于死,继立为单于。遣子入侍,与汉朝继续通好,立四年死。
书名。波斯文Ta'rikh-i-Jahan-Gusha。波斯史家术外尼著。撰写于十三世纪五十年代,为未完成著作。传世抄本十数种,最早、最完善者为1290年抄本(巴黎国家图书馆藏)。伊朗学者卡兹维尼的校
官名。唐代十六卫大将军之一。龙朔二年(662)改左屯卫大将军置,一人,正三品。贞元二年(786)置上将军以前为左威卫长官,与左威卫大将军同掌宫禁宿卫,督其属翊府之翊卫、外府熊渠番上者。辽亦置,为加官。
1276—1350元清江(今属江西)人,字伯原,号清碧。与吴澄、范德机等讲学。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术得其《救荒策》,荐于武宗,召至京师。未几,归隐武夷山中。文宗征召,不赴。至正三年(1343),右丞相脱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