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常服

常服

皇帝、太子、后妃、诸王、百官及命妇通常穿戴之服。历朝历代制度不同。隋代皇帝听朝,以赭黄文绫袍,乌纱帽,折上巾,六合靴,与贵臣通服。百官常服同于庶民。唐初,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腰带则一、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民以铁。太宗常服为有袴褶与平巾帻,通用翼善冠。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民之服,铜铁带,銙七。中宗以后文官以紫黑絁为巾,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有罗巾、圆头巾子,后遂不改。明代皇帝乌纱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黄袍,盘领窄袖,带用玉、皮靴。文武官乌纱帽、团领衫、束带。公侯驸马伯与一品为玉带,二品花犀带,三品金鈒花带,四品素金带,五品银钑花带,六、七品为素银带,八、九品及未入流官乌角带。服花、花样,亦依品级有严格规定。如公侯驸马伯为麒麟、白泽,文一品为仙鹤,武一、二品为绣狮子等。命妇为颜色圆领衫。

猜你喜欢

  • 惠远城

    伊犁九城之一。在今新疆霍城县南。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于伊犁河北岸,五十九年扩建。驻伊犁将军及满营。为新疆首府,故又称“库勒”及“大城”。同治十年(1871)沙俄侵入伊犁时被毁。光绪八年(188

  • 欧阳守道

    1209—?南宋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字公权,一字迂父;初名巽,晚号巽斋,学者称巽斋先生。淳祐进士。初授雩都主簿,官至著作郎兼崇政殿说书。曾被聘为岳麓书院副山长。“发明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学者悦服

  • 赐奠

    天子祭奠臣僚称赐奠。清制,凡王公百官死后,皇帝依例赐奠,或遣官致祭,或给祭文、赐祭品,或立碑、建亭,各有差次。

  • 北右卫

    官署名。渤海十卫之一,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

  • 高汝砺

    1154—1224金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字岩夫。大定进士。章宗朝,为户部尚书。宣宗迁汴,官拜参知政事,尚书右丞、左丞。主管财赋,与术虎高琪相结,排斥异己。自平章政事进拜尚书右丞相,封寿国公。哀宗

  • 枣林

    邑聚名。在今北京市通州区东南。元为京畿东南要道。致和元年(1328),上都兵也先帖木儿军等破通州,燕铁木耳与战,败之枣林;又至正十八年(1358)山东毛贵等攻漷州,至枣林败元兵,均指此。

  • 渭汭

    地区名。指渭水入黄河处。约在今陕西潼关北。《左传》闵公二年(前660):“虢公败犬戎于渭汭”,即其地。

  • 平凉户

    北魏平定北凉时掠徙之民户。太延五年(439),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凉州民迁入平城后,或为官府驱使,称为隶户;或赏赐给将领;亦有发配为边兵者。

  • 晋封

    清制,凡已得封典之员,再次请封或升爵,称晋封,也称晋授、晋赠。

  • 常愍

    唐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出家为僧后钻研佛典,精勤不懈。曾游学京(长安)洛(洛阳)。后得朝廷准许,南游江表。由海道附船至诃陵国(今爪哇岛),复至末罗瑜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占碑),欲前往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