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官职等级制度。又称班次。(1)官员临朝时所站位置。始见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以后历朝各有具体规定。如两晋时特进为第二品,位在诸公下、开府骠骑之上。明景泰时定,午朝时,西内阁、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南面北立侍班御史二、序班二、将军四。(2)官职等级。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始定,自丞相、太宰等至车府等令,共分十八班,以多者为贵,同班以居下者为劣。其为乡品不及二品者设七班,至南朝陈时称“流外七班”。系寒微士人所任之官。经流外七班,方能进入十八班中第一班。梁天监七年(508),又置一百二十五号将军,分为二十四班,以镇、卫、骠骑将军最高,为二十四班,驰射将军等为一班,其下为乡品不及二品者,置流外八班,地位较低。此外又置武安、镇远等一百零九号将军,分二十四班,施于外国。大通三年(529)改定二百四十号将军分为三十四班,原流外八班亦包括在内。施于外国为一百二十五号将军,分为二十八班。转则进一班,黜则退一班。陈初承梁制,定为十八班,十二班以上并诏授,十一至九班,礼数复为一等。陈后又改用“九品”官制。(3)表示地位之班次。如清代官员因品级地位不同分为道班、府班、县班,而吏目、巡检、典史一类佐杂小吏则称“小班子”。官员因保举或捐纳升阶,称“过班”。同时也表示不同出身之官员。如举人、进士称“正途班”。又有“保举班”、“捐班”等。(4)清代各衙门轮值班次。朝廷各文职衙门及八旗、侍卫处等分为十班,每班三、四衙门不等。如一班为吏部、翰林院、正黄旗,二班为户部、通政司、詹事府、镶黄旗。每日轮班值日,周而复始。有应办之事,则于班日奏闻。若急事不待班日而奏,则称“加班”。

猜你喜欢

  • 南居益

    1566—1644明陕西渭南人,字思受,号二太。万历进士。天启三年(1623)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次年遣兵逐荷兰海盗,复澎湖。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后忤魏忠贤,削职归。崇祯二年(1629)召为

  • 郎中

    官名。(1)战国为郎官通称。侍从君主左右,参与谋议,执兵宿卫,亦备差遣出使。秦、西汉掌执戟殿下,守卫宫殿门户,出充车骑扈从,又分车、户、骑郎,隶郎中令(光禄勋)所辖郎中车、户、骑将。其初多由功臣子弟充

  • 明夷待访录

    书名。明末清初黄宗羲撰。一卷。分《原君》、《原臣》、《原法》、《奄宦》等二十一篇。《周易·明夷》有“箕子之明夷”句,作者借以表述自己具有箕子的品格,期待“如箕子之见访”,故以名书。成于康熙二年(166

  • 斯宾

    古地名。见于《后汉书·西域传》和《魏略·西戎传》。其地望主要有泰西封(Ctesiphon)和索斐涅(Sophene)二说。后说似误。

  • 葛勒特勤

    即“磨延啜”。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之称号。

  • 身外减法

    古代算学术语。筹算乘除捷算法之一种。处理除数是多位数且首位为1的一种简捷除法。其基本思想是每得商数的某位数后在被除数的相应数位上减去该位商数与除数除首位外的各位之积。减一位与减二位算法是其特例。朱世杰

  • 吾彦

    ?—约303西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士则。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初仕吴为通江吏,陆抗奇其勇略,擢用之。稍迁建平太守。时晋将伐吴,因请增兵为备,吴主孙皓不从,乃为铁锁拦江。太康元年(280),晋

  • 郑哀公

    ?—前455战国时郑国国君。公元前462—前455年在位。名易。郑声公之子。后被国人所杀。

  • ①西周封国。即今河南郑州市。《史记·周本纪》:武王克殷,“封弟叔鲜于管”,即此。②春秋郑邑,战国属韩。即今河南郑州市。《左传》宣公十二年(前597):楚子围郑,晋师救郑,楚子“次于管以待之”;《韩非子

  • 启瘖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美国传教士梅耐德夫人(Annetta.T.Mills)建于山东烟台,招男聋哑儿童十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