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辟刀
意即“百襞刀”,由钢铁材料多层积叠、反复折叠锻打而成。流行于汉晋时期。曹操《内诫令》说:“往岁作百辟刀五枚。”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丕命国工精炼宝刀宝剑九枚,皆“至于百辟”才成。其主要特点是强度较高,较锋利,刀身上常呈现出自然花纹。“百辟”法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钢铁锻炼法,对日本刀工艺产生过重要影响。
意即“百襞刀”,由钢铁材料多层积叠、反复折叠锻打而成。流行于汉晋时期。曹操《内诫令》说:“往岁作百辟刀五枚。”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丕命国工精炼宝刀宝剑九枚,皆“至于百辟”才成。其主要特点是强度较高,较锋利,刀身上常呈现出自然花纹。“百辟”法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钢铁锻炼法,对日本刀工艺产生过重要影响。
亦称达呼尔、打虎尔、达瑚尔、达虎里、达呼里、达瑚里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清初,与鄂伦春、鄂温克合称“索伦部”或“萨哈尔察部”。原居黑龙江北,明末徙居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精奇里江(今俄罗斯结雅河)地区。清初
?—699即论钦陵。唐时吐蕃大臣。禄东赞之子。袭父爵任大相。咸亨元年(670),统兵攻唐西域十八州。占安西四镇,于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击败薛仁贵军。仪凤四年(679),器弩悉弄赞普年幼即位,他专权
职名。宋代经筵曾设翰林侍读、侍讲学士,崇政殿说书,侍读,侍讲等讲读官,统称经筵官。掌进读史书,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元代有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等。明代由勋臣、内阁大学士、翰林院与春坊
见“座主”。
汉代军名。初指募兵之一种。意谓自愿从军者。后多指少数民族武装组成的军队。东汉章和二年(88),邓训为护羌校尉,抚养湟中月氏胡之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自此,湟中地区羌、胡等部有号义从胡者,为护羌校尉
官名。(1)北周司城中大夫之省称。(2)即唐代兵部职方郎中,唐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职方郎中。
清睢州(今河南睢县)人,字林宗。通西算,撰《大测精义》(一作《大衍精义》),有求半弧之正弦法,与梅文鼎不谋而合,今不传。
即“经效产宝”。
官名。春秋战国置。熟习夏代礼法而掌祝祷之事。《仪礼·士丧礼》:“夏祝鬻余饭,用二鬲于西墙下。”郑玄注:“夏祝,祝习夏礼者。”贾公彦疏:“同是周祝,仰习夏礼法则曰夏祝。”
官署名。清末中央机构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巡警部置,并将原户部、礼部、工部、吏部所管部分事宜并入,成为管理全国公安、内务、民政之总机构。职掌全国地方行政、地方自治、户口、巡警、卫生及风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