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夷公
西周厉王时大臣。食采邑于荣(今陕西户县西)。厉王好利,任之为卿士,实行专利,引起国人反抗。
西周厉王时大臣。食采邑于荣(今陕西户县西)。厉王好利,任之为卿士,实行专利,引起国人反抗。
北魏时人。高昌太守。太平真君三年(442)北凉沮渠无讳夺据其地,被迫逃柔然。
书名。清吴兰庭撰。四卷。乾隆四十三年(1778)秋,兰庭校武英殿本《五代史》,以宋吴缜所作《五代史记纂误》一书久佚,武英殿聚珍版所采集者,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之,约存原书十之五六,其亡失者甚可惜。
官署名。西夏管理佛教事务的三功德司之一。维护佛门戒律、纠察僧人行为。设正使、副使、通判、承旨各一人,为次等司。
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字山甫。因避乱渡江。元帝以为丹阳令,后任治书御史、庐江太守、临川太守等。苏峻之乱时,与王舒共起兵讨伐,累迁散骑常侍、大司农、国子祭酒。咸康三年(337)上疏请兴儒教办国学
官名。十六国后赵置,权势极重。《晋书·石勒载记下》:“署石季龙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军事。”
官名。隋置,员六人,从八品上,以宦官充任,隶内侍省。唐沿置,初定员六人,累增至十人,正六品下。掌仪法、宣奏、承敕令及外命妇名帐。
746—809唐幽州(治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渤海。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北),善治军,累官至金吾将军。曾大破吐蕃军,以功封渤海郡王。元和元年(806),刘辟叛,以宰相杜黄裳荐
1359—1398明宗室。太祖第三子。洪武三年(1370)封晋王,十一年就藩太原。好学而性骄,在藩国多行不法。太祖欲罪之,太子朱标力救得免。有武略,数将兵出塞。与燕王朱棣并被委以重任,冯胜、傅友德等皆
古族名。貊作为族称始见于《诗·大雅·荡之什·韩奕》。《书·武成》“华夏蛮貊”并称。“貉”见于《周礼·夏官·职方》:“七闽九貉。”《汉书·高帝纪》:“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应劭注:“北貉,国也”;颜师
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分安陆县置。即今湖北云梦县。隋属安陆郡。唐属安州。北宋熙宁二年(1069)省入安陆县。元祐元年(1086)复置。宋、元、明、清均属德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