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藏寺碑
碑名。今存河北正定。隋开皇六年(586)刻。无撰书人名,《集古录》记为张公礼撰。楷书三十行,行五十字。宋欧阳修评其“字画遒劲,有欧(阳询)、虞(世南)之体”。历称隋碑第一。近人康有为评其“如金花遍地,细碎玲珑”。以为兼六朝书法之大成,故为书家所重。有文物出版社据最早拓本影印行世。
碑名。今存河北正定。隋开皇六年(586)刻。无撰书人名,《集古录》记为张公礼撰。楷书三十行,行五十字。宋欧阳修评其“字画遒劲,有欧(阳询)、虞(世南)之体”。历称隋碑第一。近人康有为评其“如金花遍地,细碎玲珑”。以为兼六朝书法之大成,故为书家所重。有文物出版社据最早拓本影印行世。
官署名。唐龙朔二年(662)改太子左、右内率府置,咸亨元年(670)复旧称。
亦作赏羌或当羌。西汉滇王名。元狩元年(前122),阻汉使往通身毒(今印度),二年,武帝发巴蜀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汉以其地置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东),赐“滇王之印”,复长其民。
元至元八年(1271)置西夏中兴行省于西夏故地,旋取夏地安宁之意,改称宁夏行省,治西夏故都中兴府(后改宁夏府路,治今宁夏银川市)。辖境相当今宁夏同心县以北和甘肃靖远县北部地区。元贞元年(1295)并入
在今陕西千阳县东。西汉以此名县。附近宜种秔稻。今湮。
447—496北魏宗室。皇兴二年(468),封南安王。孝文帝时屡迁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因聚敛肆情,被削除封爵,禁锢终身。后以议定迁都,复封南安王。为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
净又作静(《元史·兵志》)或靖(《元史》世祖纪、马祖常传)。元升净州置,治天山县(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城卜子村)。属中书省。辖境相当今四子王旗附近一带。明初废。
北宋开宝二年(969)分合、渠二州置。治渠江县(今广安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安、岳池二县地。先后属梓州路和潼川府路。南宋咸淳二年(1266)改为宁西军。元至元十五年(1278)废。
元路名。金末蒲鲜万奴割据辽东时(1215—1233)置。治今黑龙江东宁三岔口附近大城子古城。蒙古窝阔台五年(1233),蒙古灭万奴,“师至开元、恤品,东土悉平”。开元之名始见。移治建州故城北石墩寨(在
元至元十三年(1276)以目则城置。治今云南蒙自县西北。属临安路,明嘉靖中移治今县。
即“蜀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