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䩞鞢带

䩞鞢带

契丹服饰,腰带。又作蹀躞带。《辽史·国语解》称:“䩞鞢带,武官束带也。”䩞䩞,指带上系佩物品。《仪卫志》记,契丹官朝服,“服紫窄袍,系䩞鞢带,以黄红色绦裹革为之,用金玉、水晶、靛石缀饰,谓之盘紫。”汉官常服,“五品以上,……武官䩞鞢七事:佩刀、刀子、磨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乌皮六合��。”(一说汉服无䩞鞢带)。此带于唐代以前即存在于北方游牧民族中。现从考古发现,契丹时有三种形制:一为单带扣单䤩尾式,于方銙上穿眼,眼下系小带,在小带上佩系各类物品,带銙数5—12不等,质地有金、玉、银、铜等不同,似属官服,为高官在会朝时所束;二与前种区别在方銙量少,起眼不多,或无眼,所带佩物较少,仅剑、刀、锥等实用品,无佩饰玩物,恐为普通官员与侍从,著常服时所束;三为带身无革鞓,而是丝绦,亦无带扣和䤩尾,直接将丝绦束结身后,一般为妇人所束。宋代䩞鞢已失,只存带銙以作装饰,沈括《梦溪笔谈》云:“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算囊、刀砺之类。身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銙也。”

猜你喜欢

  • 土都督同知

    官名。明朝授予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的职衔,秩从一品,地位仅次于土都督,参见“土都督”(66页)。

  • 铁伐氏

    见“铁弗氏”(1877页)。

  • 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左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噶济格接本部左翼右旗界,西至巴尔鲁克接札哈沁游牧界,南至札木图接接本部中右翼末旗界,北至哈勒占和硕接札哈沁游牧界。有佐领1。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初,普尔普车棱族

  • 汝罗城

    古地名。故址有二说:或说在今辽宁义县东南王民屯西大凌河对岸;一说在该省北镇县境。唐于此置“汝罗守捉”。为唐代东北重镇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入安东道(府治在今辽阳市)必经之地。

  • 生番

    清代文献对台湾部分高山族的称呼。所谓“未服教化者曰生番”。指尚未“归附”,即不向政府纳赋也不服差役的高山族人。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居于深山丛林险阻之处(也有一部分散居东部平原),故又称“高山番”。以狩

  • 游皇城

    元代宫廷祓灾迎福礼俗之一。亦称白伞盖佛事。至元七年(1270),元世祖忽必烈纳帝师八思巴建议,于大明殿御座上安置一顶白伞盖,以金粉书梵字于其上,意为“镇伏邪魔护安国刹”。是后每年二月十五日于大明殿行启

  • 天赐礼盛国庆

    西夏惠宗李秉常年号。1069—1073年,凡5年。

  • 景颇文

    我国景颇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通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缅甸的景颇人也使用这种文字。创制于19世纪末。1957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组和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合作,经

  • 踏犁

    壮族传统翻土工具。亦称脚犁,壮语称踏所。流行于广西壮族山区。为木架铁铧。犁架由扶手、犁杠、脚踏木组成,多为农民自制;铧口用生铁铸成或用熟铁打制,重约2斤。功效比牛耕低一至数倍,但适用于多石、巨根错节、

  • 沮渠成都

    十六国时期北凉宗室、将领。临松(治今甘肃张掖县南)人。族属卢水胡。※沮渠罗仇子,北凉创建者※沮渠蒙逊从弟。永安七年(407),任金山太守。玄始六年(417),以前将军职统兵5千击降西海(今青海)卑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