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三国志

三国志

纪传体断代史书。西晋陈寿(233—297)撰。65卷。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官观阁令、晋平令、著作郎。是书主要记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间魏、蜀、吴三国史事,并涉及三国鼎立前各家史迹。将三国史事分成三书(又称三志),计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以魏为正统列本纪称帝,蜀、吴为传称主。魏、吴二书参酌鱼豢《魏略》、王沈《魏书》、韦曜《吴书》等编纂而成。惟蜀国无史书,多据实地采访、见闻所得而成。是书本纪、列传都记有不少民族史资料。《魏书》之《乌丸鲜卑东夷列传》简扼地叙述乌丸、鲜卑、夫余、高句丽、东沃沮、挹娄、、韩、倭的历史。田豫、牵招、郭淮、邓艾、梁习、夏侯渊等人列传也涉及鲜卑、乌丸、羌胡、匈奴、氐等史迹。《蜀书》之《诸葛亮传》、《马超传》、《姜维传》、《李维传》等记载了氐、羌及西南夷的一些状况。《吴书》之孙坚、孙权、诸葛恪、陆逊、贺齐等人列传则涉及山越、武陵蛮等与吴之关系。三志本独立,北宋后合为一书。南朝宋裴松之作注,引书210种(一说159种),史料增补远多于原书,并开一代注释先例。注中所引,现已大多失佚,如《汉晋春秋》、《魏书》、《英雄记》、《魏略》等都保留了许多东夷、匈奴、西戎、西南夷史迹,为研究三国时期民族史提供了珍贵资料。通行本为武英殿本、百衲本、1959年中华书局标点本。

猜你喜欢

  • 元史纪事本末

    书名。明陈邦瞻撰。27卷。另有4卷本、6卷本传世。卷11《律令之定》为归安臧懋循补写。本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体例,对元代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分篇记载。历法推算、科举学校,特别是漕运河渠部分叙述较详。取材不

  • 焉耆府

    清代新疆府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喀喇沙尔直隶厅改置。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辖新平(今尉犁)、轮台、婼羌(今若羌)3县。管领村庄130处、28驿站、8卡伦及南路旧土尔扈特、珠勒都斯中路和硕

  • 杜尔伯特旗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嫩江东岸,齐齐哈尔东南、呼兰以西。札萨克驻多克多尔坡,会盟于哲里木盟。元为辽王分地,明入科尔沁,至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后裔爱纳噶,始以杜尔伯特名部。天命九年(1624),爱纳噶子阿

  • 弭药

    又称缅药。党项族称谓。唐朝中期部分党项人不堪吐蕃压迫而北迁,留居原地(今四川西部)的部分被称此。后又用以称北上党项人和党项所建的西夏国。

  • 都知蕃落使

    官名。唐至宋代,西北藩镇或各州领境内蕃部事宜的各族首领置之,下设管内押蕃落使,或押蕃落使等。宋代党项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继迁曾任此职,李德明在位时亦设,为定难军府属官,掌党项部落事宜。

  • 祁国屏

    土族东祁第十一世土司。青海民和(一说西宁州)人。※朵尔只失结后裔,※祁秉忠侄(一说秉忠之子)。明朝时袭西宁卫都指挥同知。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起义军贺锦部进逼西宁时,率军抗击义军。清顺治二年(

  • 刘敷

    ?—316十六国时期汉国(前赵)王子。新兴(治今山西忻县)匈奴人。国君※刘聪子。嘉平二年(312),封勃海王。又拜大将军。建元二年(316),被郭猗、靳准诬陷与皇太弟刘乂共谋作乱。以中常侍王沈矫弄诏旨

  • 乞列迷

    即“吉里迷”(681页)。

  • 总制院

    元代官署名。一作释教总制院。元世祖于中统元年(1260)封乌思藏高僧※八思巴(1235—1280)为国师(后升号帝师、法王),命统领全国寺院僧尼。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命八思巴领院事,以管理

  • 邓州

    州名。原为邓至羌所据之地,并建邓至政权。自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皆其所有。南北朝时地属吐谷浑,西魏废帝元钦(551—553年在位),逐吐谷浑,据有其地,置宁州,后改邓州,置邓宁郡。以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