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制度
清政府加强统治回民的一种制度。乡是社会基层行政单位,乡约为一乡首领。雍正年间(1723—1735)始行于河州(今甘肃临夏)各地。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四十三(撒拉族)领导的撒拉族、回族起义失败后,在各地普遍实行,以加强对回族的统治。分“寺约”和“回约”两种,有清真寺的地方设“寺约”;无清真寺的地方设“回约”。寺约、回约亦称乡约,回民内部称“学董”,由政府给予印札。分段管理,互相约束。参见※学董制(1536页)。
清政府加强统治回民的一种制度。乡是社会基层行政单位,乡约为一乡首领。雍正年间(1723—1735)始行于河州(今甘肃临夏)各地。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四十三(撒拉族)领导的撒拉族、回族起义失败后,在各地普遍实行,以加强对回族的统治。分“寺约”和“回约”两种,有清真寺的地方设“寺约”;无清真寺的地方设“回约”。寺约、回约亦称乡约,回民内部称“学董”,由政府给予印札。分段管理,互相约束。参见※学董制(1536页)。
古山名。一作次对山。今人认为即大兴安岭上之甫喀山;旧说为大兴安岭南段索岳尔济山西北之斡特该山。史载南室韦因居地下湿,夏季移此及贷勃山居住。
①辽封爵。圣宗、兴宗、道宗、天祚帝及耶律濬、耶律雅里(天祚次子,天祚奔夏,众推称帝,改元神历)先后受封。 ②金封爵,大国一字王号。太祖子完颜宗弼(本名兀术)、卫绍王子完颜从恪先后受封。 ③元封爵。为诸
藏语音译。解放前四川甘孜藏区牧区基层组织的职务名。每个※“足本”(十户长)下设2名。由大头人指派有30头以上牲畜的※“车瓦”(当差纳税者)等级的牧民担任。“尼麦”(意即烧火支差的人)等级的牧民有马者,
蒙古族古代婚俗。举行婚礼或新娘离家前,择一吉日举办茶会。是日,新郎家要把带来的礼品献给女方。同时女方亲友亦须将所带来的礼品送给新娘,然后举行一个简单的宴会,共饮奶茶和吃乳食品。白色的乳食象征丰富和吉祥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济尔哈河东岸。东至胡济尔图,接札萨克图汗左翼中旗及右翼后旗界,西至克勒特肯察布,接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左旗界;南至乌里达沙尔,接札萨克图汗部左翼中旗及右翼后旗界;北至察罕诺尔,接札
以生女真人所置契丹部族名。辽圣宗时(982—1031)以所俘鼻骨德部落民户所置,为圣宗三十四部之一,其部民原为契丹皇族诸宫卫奴隶,后户口蕃息,时圣宗释免奴隶,置部,取得平民地位。部设节度使统领,隶南府
见“罗藏拉卜坦”(1422页)。
吐蕃著名大译师。全称嘎哇室利古德热格希达松哇。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人。与久若禄益坚赞、祥班德益西德并称“嘎、久、祥”、“三少译师”。译有佛经《圣言宝论》、《三相简述》及《外境所念除欲
1803—1826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嘉庆七年(1802),罗桑却吉尼玛圆寂后,被选认为转世灵童,即土观呼图克图四世。藏族。出生于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曾于郭隆寺和哲蚌寺郭莽札仓学经。道光四年
布依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次日举行。流行于黔西南晴隆县西南。相传“干洞”原有深水,曾名“清泉洞”,后阿伟和阿花在洞边谈爱,盟誓终身而结为夫妻。因族长干涉,两人被迫跳入泉中殉情。洞神不忍淹没其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