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可汗
见“阿史那土门”(1231页)。
见“阿史那土门”(1231页)。
新石器晚期文化类型的一种。又因其遗物中有青铜器或测定年代为商末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近来考古学界又将其划入青铜时代文化的一种。以首先出土于甘肃临洮城南约20公里的寺洼山而得名。遗址堆积在马家窑文化层之上
县名。藏语称“佳桑”,意为“铁桥”。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五代孟蜀时,置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军安抚司。宋因之,隶雅州。元置六安抚司,属吐蕃等处宣慰司鱼通万户府。后改六番招
西藏宫名。梵语音译,意为“佛教圣地”。在拉萨市西北布达拉山上。藏语原称“玛波日”,意为“红山”。相传自公元7世纪中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在此山南麓依山建宫室后,始有此名。早年凿建的藏王修
又作“乌骨出”。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方言曰‘再休’,犹言‘再不复’也”,即“休再如此”之意。金代女真族人有以此命名者,如昭祖子完颜乌古出。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辽置十二宫,下设抹里,撒里僧为承天皇太后※崇德宫下之一抹里。
见“详稳”(1536页)。
1548—1604明代女书画家、剧作家。号湘兰,字元(或玄)儿,小字月娇。金陵(今南京市)人。回族。姊妹四人中最小,人称“四娘”。曾为秦淮歌妓,性喜轻侠。工笔札,通文辞。与文学家王稚登(百谷)友善。工
?—1763清代蒙古王公。苏尼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札萨克多罗郡王※垂济恭咙第三子。雍正十年(1723),袭札萨克多罗郡王。乾隆八年(1743),赐乾清门行走。十六年(1751),授锡林郭勒盟副盟长。
?—1234金大臣。本名忽斜虎。合懒路人。女真族。完颜氏。聪颖,有文武才。初试补亲卫军,虽备宿卫,学业未停。泰和三年(1203),中进士,历仕州县。宣宗(1213—1223年在位)时,从军,被蒙古军所
1740—1819清朝将领。满洲镶红旗人。费莫氏。字宜轩。大学士温福子。监生出身。乾隆四十五年(1780),擢内阁学士。五十二年(1787),授陕甘总督。五十六年(1791),清军征廓尔喀,道出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