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余覩之叛

余覩之叛

又作:“耶律伊都之叛”。辽末由统治者内部斗争引起的反叛事件。余覩(亦作余睹、余笃、余都姑,清代史家改写为伊都),即耶律余覩,天祚帝时戚臣,为天祚帝文妃萧瑟瑟的妹夫。天庆年间(1111—1120)为金吾卫大将军,东路都统。曾领兵镇压中京的撒八起义。时国内局势动荡,外部女真军步步深入,土地大部丧失,形势严重,然统治者内部争权仍炽烈。天祚帝元妃之兄萧奉先在朝擅权,惟恐元妃生子耶律定不能嗣承皇位,乃寻机陷害文妃及其子耶律敖鲁斡。借文妃与姐妹在宫中相会(内中有余覩妻)之事,诬告余覩等结文妃谋废立,致使天祚帝怒杀余覩妻,赐死文妃。时余覩在军中,闻之大惧,即率兵千余及骨肉军帐降金,天祚帝急遣北宰相萧德恭等追击,至闾山,及之。诸将议曰:“萧奉先恃宠,蔑害官兵,余覩乃宗室雄才,素不肯为其下。若擒之,则他日吾辈皆余覩矣。不如纵之”(《辽史》卷102)。回告天祚帝,追袭不及。保大二年(1122)正月,余覩引金军攻天祚帝行宫,致天祚帝西逃夹山(今内蒙古武川西)。统治者内部勾心斗角加速了契丹王朝的覆灭。

猜你喜欢

  • 白云梯

    1894—1980国民党官僚政客。蒙古名布延泰,字巨川。内蒙古原卓索图盟喀喇沁中旗人。蒙古族。官僚地主家庭出身。早年读私塾。后毕业于北平蒙藏学校。1918年8月冒名顶替敖汉旗札萨克色楞栋鲁布到广东参加

  • 洪孝

    见“耶律涅鲁古”(1327页)。

  • 帛衣头大兄

    高句骊国官号。在诸史所列高句骊国12级“大官”名号中,其仅见于《新唐书》,为第四等级,位于“太大使者”之下,※大使者”之上,并记其秉国政,三岁一易(称职者不拘年限);更代时有不服者则率兵相攻,其王闭宫

  • 察罕脑儿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元地方军政机构。隶陕西行中书省。辖黄河以东盐州、夏州等西夏故地。武宗至大三年(1310)置,治察罕脑儿(汉语称白海,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原为世祖子安西王忙哥剌分地,置有蒙古4千户。大德十一年(130

  • 中俄伊犁条约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里瓦几亚条约》、《利洼府条约》。1871年(清同治十年)六、七月间,俄国乘阿古柏之乱,出兵强占伊犁。1877年(光绪三年),阿古柏之乱平。次年派钦差大臣崇厚出使

  • 东路布特哈总管衙门

    清官署名。见“东布特哈”(513页)。

  • 红八军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左江流域壮族聚居区建立的革命军队。全名“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参见“龙州起义”(499页)。

  • 梅古悉部

    契丹部族名。辽圣宗时(982—1031)以所俘唐古※党项族民户所置,为圣宗34部之一。其部民初为契丹皇族诸宫卫奴隶,后户口蕃息,时圣宗释免奴隶,置部,取得平民地位。设节度使,隶北府。部族军属西南面招讨

  • 脱劣勒赤

    蒙古国勋戚。又称脱栾赤驸马。斡亦剌部首领※忽都合别乞之子。13世纪前期,以其父导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军征服“林木中百姓”功,尚成吉思汗女扯扯干公主(阇阇干,一说尚火雷公主)为妻。有3男2女。3男为不花帖木

  • 打火箭节

    布依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夏历7月14、15日晚间举行。流行于贵州兴仁县潘家庄乡一带。相传其先民初到此地,被敌人围困。7月14日夜,他们用“火箭”击退敌人。后人为纪念此次胜利,每年是日祭祖后,举行“打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