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侗歌

侗歌

侗族民歌。主要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通道及贵州从江、玉屏等地。分“耶”和“嘎”两大类。“耶”是唱跳结合的集体歌舞,无乐器伴奏。其中又分“耶堂”和“耶补”两种类型。“耶堂”于春节期间演唱。届时男女分队,男队手挽手围成圈,歌时速度快捷,舞时摇首顿足,歌声宏亮,雄浑有力,充满快乐气氛;女队亦围成圈歌舞,动作轻柔优雅,声调悠扬。女问男答,颇有情趣。“耶补”是专门赞颂某些事物的团体歌舞,步伐舞姿与男队“耶堂”相同,只是歌唱形式分为领唱与合唱。唱腔步伐配合巧妙,富有节奏感。“嘎”即歌,或配乐器,或不配乐器进行演唱。配乐器的曲调有琵琶歌、笛子歌、牛腿琴歌,不配乐器的有山歌(情歌)、拦路歌、细声歌、酒歌、儿歌等。琵琶歌是侗歌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歌唱形式。歌者手持琵琶,自弹自唱,歌声或哀怨或欢畅,表达淋漓尽致,十分感人。其中的“嘎经”通常用来说唱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是侗族民歌艺术水平较高的一种。代表作有“秦娘美”、“陈世美”等。

猜你喜欢

  • 耶律弘基

    1032—1101又作耶律洪基。即辽道宗。辽朝第八代皇帝。1055—1101年在位。字涅邻,小字查剌。契丹族。兴宗长子。性沉静、严毅。6岁(1037年)封梁王。11岁(1042年),总领中丞司事,进燕

  • 北凉哀王

    见“沮渠牧犍”(1512页)。

  • 思囊日安抚司

    明代四川土司名。正统十一年(1446)七月置。属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管辖。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境。初任思曩日族首领阿思观为安抚使。阿思观父端葛于洪武(1368—1398)中归附明廷,曾赐给金牌,令其安抚族

  • 火里

    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译“林木中百姓”)之一。又译豁里。分布于今贝加尔湖地区。因与秃麻部错杂而居,故常并称火里秃麻。蒙古国建立后,与秃麻部一起降附成吉思汗。元代,火里秃麻为太仆寺所属

  • 不剌合臣

    即“忽鲁合真”(1490页)。

  • 天庆年钱会凭据

    西夏文文书。手写行书,1页8行,页面21.2×13.5厘米。记西夏天庆虎年(1194)正月讹��小狗宝等10名西夏人共集750钱入会事。10人中有党项人,有汉人,有男,有女

  • 求那跋陀罗

    394—468南北朝时期佛教译经师。其名意译功德贤。号摩诃衍。中天竺人。婆罗门种姓。幼学五明诸论,由读《杂阿毗昙心论》而信佛。后出家学习大小乘教义,尤精大乘佛学。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至广州(今广

  • 掇族

    藏族古部族名。原属吐蕃乌思藏,宋时始附宋,赐姓赵,世居临洮(今甘肃临洮)。元代,该族赵阿哥潘时为名门,即出自“掇族氏”。祖父巴命,富甲诸羌,父于元代官至叠州安抚使,本人亦因屡从军攻南宋有功,历同知临洮

  • 慕容法

    十六国时期南燕将领。鲜卑慕容氏。晋隆安二年(398),从后燕丞相慕容德自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徙滑台(今河南滑县)。同年,慕容德称燕王后,受封中军将军。败晋宁朔将军邓启方等于管城。三年,随从收降徐、

  • 清乐军

    蒙古国时期汉人地主武装之一。金永清(今河北永清)人史伦以侠义著称,死后,河朔诸郡结清乐社40余,近千人,岁供其像祀之。元太祖八年(1213),其曾孙史天倪归降蒙古军,任万户,选壮勇万人为义兵,号清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