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俍人

俍人

壮族旧称之一。“俍”原作“狼”,封建统治阶级的侮称。其民称“俍民”,其官称“俍官”、“俍目”,其田称“俍田”,其兵丁称“俍兵”。主要分布在广西左、右江流域土官统治区域。史载见于明朝中叶及清代。明末有“广西一省,俍人居其半,其三徭人,其二居民(指汉族)”(世宗嘉靖实录卷312与《明纪》)。以韦、黄二姓居多。有居“干栏”、婚后“不落夫家”、盛行“歌圩”等习俗。俍语与僮语基本相同。清初李调元辑《粤风》采有“俍歌”、“僮歌”各一卷,词语与今壮语无异。一说“俍”的来源与壮语“土官”(Hak)一词或土官的统治有关。

猜你喜欢

  • 一克喇把

    即“丘富”(593页)。

  • 达伙

    佤语音译,“达”意为“长者”,“伙”即“居住房舍”。俗称“衙门”。旧时云南沧源班洪地区(亦称“班洪部落”)最高统治者即“班洪王”及协助其办事的近亲所居住的地方。后来逐渐变为对“班洪王”的近亲“臣僚”的

  • 乌拉卫

    见“兀兰卫”(108页)、“兀刺卫”(109页)。

  • 辽水

    古水名。《吕氏春秋·有始篇》已载其名。所指前后不同,《汉书·地理志》之辽水,又称※小辽水,即今浑河(有说为今东辽河);隋唐时之辽水,为《汉书》中的※大辽水,指辽代至今沿称之辽河。隋炀帝、唐太宗征高丽所

  • 不花王

    见“脱脱不花”(2082页)。

  • 契丹枢密院

    契丹王朝中央官署。又称“契丹北枢密院”。《辽史·百官志》称:契丹官制特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事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 前秦哀平帝

    见“苻丕”(1340页)。

  • 温托珲河卫

    见“兀计温卫”(110页)。

  • 西辽仁宗

    见“耶律夷列”(1309页)。

  • 顾姑

    即“固姑冠”(1431页)。